湖南女子學院 唐文娟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整個湖南經濟結構中,產業偏“重”,呈現以“重化工企業”為主導、資源消耗型為特征的“兩高”的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承載都有一定的壓力。要保持湖南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優化經濟結構和清潔增長、節約增長、高效增長的低碳發展之路。
在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為中國的鐵路、公路、航空、通信樞紐,全國的商品生產及貨物集散地。中部地區的發展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今天的湖南,更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力量。
近年來,湖南經濟在深化改革中蓬勃發展,2008年GDP首次突破了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增速首次跨入全國十強。全省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社會事業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1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154.2億元,位居全國第9位,現已成為中部地區最具活力、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1]。
在看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更應看到的是湖南經濟發展所面臨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環境、資源與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的現實問題。湖南是傳統農業大省,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當前湖南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中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要保持湖南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優化經濟結構和清潔增長、節約增長、高效增長的低碳發展之路,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以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實現“綠色”湖南的“富民強省”目標。
湖南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轉變的步伐還不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總體上還處在粗放型經濟增長階段。
首先,從全員勞動生產率看,湖南經濟的高速發展仍是以要素投入,尤其是資本拉動為主,后續乏力。2010年,湖南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0523元/人,居中部第4位,低于山西、湖北和江西,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存在更大的差距。據估算,目前湖南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只有不到30%,遠遠不及經濟增長方式為集約型所需的50%的水平,因此湖南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數量取得,而非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即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而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80年代的貢獻率已超過70%,經濟增長方式均以集約型為主。
第二,從單位GDP能耗看,2010年,湖南單位GDP能耗為1.170噸標準煤/萬元,居中部第4位,高于江西、安徽和河南。盡管包括湖南省在內,各省區“十一五”萬元產能能耗都呈下降趨勢,顯示出巨大的節能潛力。但據2012年9月發布的“特大城市承載力研究”顯示,在城市化過程中,由于城市人口膨脹、汽車增加、工業發展等原因,使得城市資源緊張、環境惡化。中國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1]。
第三,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從產業結構來看,湖南省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依賴于第二產業的增長,工業對經濟貢獻的比重不斷提高,2011年達到了41.2%。從工業內部來看,對工業總量增長貢獻較大的行業仍集中在耗能較大的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比重仍然較低。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大了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推高了重化工業比重。
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量較大,增加值比重雖在中部居首位,但呈逐年下降趨勢,增長明顯乏力。從第三產業內部構成看,存在結構低水平的狀況,金融、保險、咨詢、技術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水平不高,主要還是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導。尤其是隨著湖南省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四化”進程的加快,提供中間需求而非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生產服務業在湖南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技術研發、商務服務、物流等服務業的支撐。當前湖南省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成為制約工業化提速提質的重要因素。
二戰后,許多國家為了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先后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它們的經歷為湖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這些國家和地區都陸續在20世紀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有著很多共同的成功經驗,它們在某些階段或某些方面還是與湖南有一定相似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些成功經驗可以給湖南一定的啟示。
(1)科技進步為動力。二戰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霸主地位的逐步形成,主要靠的就是以科技推動力為基礎的集約化經濟增長。日本十分重視科技的作用,在1959~1979年中,日本從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引進技術33854項,居世界第一位。亞洲“四小龍”在積極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通過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機構和科研基地、制訂高新技術產業計劃等方式來促進科學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廣使用。
(2)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經濟。美國通過鼓勵企業兼并,使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規模經營,獲得了最佳經濟效益,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3)重視教育。二戰后,美國高度重視教育,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日本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該比重提高的速度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中都位列前幾位,通過發展教育,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大幅提高。
(4)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亞洲“四小龍”在勞動力供應相對緊張時,都抓住西方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不失時機地加速推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發展了高效低耗、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強的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順利實現了比較優勢的轉換。
(5)環保立法。日本為了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3.2.1 發揮資源優勢促使經濟低碳轉型
推行低碳經濟,前提是實現生態環境觀念上的創新,重估自然資源的價值。湖南省的資源優勢與利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礦產資源。湖南是享譽世界的“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已探明的鎢礦、鉍礦、螢石、石墨、海泡石粘土礦、石榴子石、玻璃用白云巖、陶粒頁巖8種礦的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石煤、錳礦、釩礦、銻礦、銣礦、重晶石、玻璃用砂巖等7個礦種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錫礦、銫礦、鉿礦、砷礦、金剛石、水泥用泥巖等6個礦種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三位。此外,還有21種礦種居全國第五位,有57種礦種居全國第十位。
國內外經濟學家普遍分析認為,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同時該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強度也高速增長。湖南省正在全面推進的“四化兩型”和“四個湖南”建設戰略,加大了礦產資源的需求壓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作為支撐,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將更趨嚴峻。因此應形成對礦產資源的憂患意識,珍惜資源,防止因礦產資源供應不足和中斷導致經濟發展產生重大損失。
(2)旅游資源。湖南旅游資源獨特豐富,是一個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旅游資源于一體的旅游省份,全省共有10大旅游區和100多處旅游點。湖南省的的歷史文化名城有長沙市、岳陽市和鳳凰縣,5A景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1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個,國家森林公園35個,國家地質公園8個。
做大做強全省旅游產業,必須加快推進旅游與文化的高度融合,在傳統旅游產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增強文化體驗,將文化品牌“做亮”,把旅游品牌“打響”,將“新”湖南印象向外推廣,實現旅游產業由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復合型、由服務功能單一型向服務功能配套型、由傳統旅游方式向生態文化融合發展轉變。
3.2.2 要培育產業優勢促轉型
“湖廣熟,天下足。”自明清大舉開發洞庭湖以來,湖南就一直扮演著天下糧倉的角色。建國后,湖南農業大省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強化。
生態建設是轉型發展的綠色理念,湖南的主要優勢仍在農業,促進湖南的崛起,發展綠色湖南,首先要做好農業這篇大文章,打牢農業基礎,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是在湖南建設全國糧食核心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基地,積極發揮財政職能,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特別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立湖南農業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和農民增收機制;三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四是啟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發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村莊、圩鎮整治,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城鄉規劃統籌、產業發展互動、公共服務均衡、社會保障平等“四位一體”的統籌城鄉發展新模式。
3.2.3 加快工業化步伐,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以結構創新推進低碳經濟
要以“農業立省、工業強省”為本,堅持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發展要圍繞“穩中有進”的總基調,推動綠色崛起。依托本地資源優勢,促進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齊頭并進發展;要主動服務,積極開拓市場;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轉制步伐,努力營造良好的工業發展氛圍,高端化、全循環,整合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湖南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為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四化兩型”和“四個湖南”建設,實現湖南省“綠色”崛起,就應該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優化經濟結構和清潔增長、節約增長、高效增長的低碳發展之路。
[1] 湖南省情[EB/OL].湖南統計信息網,2012.http://www.hntj.gov.cn/survey_of_hunan/.
[2] 肖海平.區域產業結構低碳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5).
[3] 佚 名.中 商 情 報 網,2012-5-17.http://www.askci.com/news/201205/17/17433_00.shtml.
[4] 邢成敏.湖南:自主創新基礎能力體系初步形成[N].中國改革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