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滿意
(瀘州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我國現階段教育資源配置之所以作為問題而存在,就是因為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社會所有成員不能得到充分的供給,從而引發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這些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這就要求教育資源科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配置必須堅持公平與效率合理處置的原則,這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
教育公平主要指的是教育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1];教育效率一是指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如果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都被用于教育而沒有被閑置或浪費時,就被稱為實現了較高的效率;二是教育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之比,如果在一定的教育資源下,其所提供的教育機會越多,結果就是培養的合格人才越多,因而教育效率就越高[2],這就需要實現教育資源配置正常的關系。
公平和效率在根本上來說是統一的、一致的,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資源的增加,從而有助于促進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利于提高效率,當人們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公平時,才會積極投身到工作中去,由此產生更大的效率。
教育資源是教育實踐所需的各種資源的統稱,教育資源的配置絕不只是教育系統元素在數量、質量等方面的簡單分配,在此過程中還要考慮教育系統元素本身的性質特點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系統的目標[3]。這是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比較時需要關注的,這也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價值所在。
由于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教育的公共品性質,使得使教育資源的配置不能完全依賴市場的利益博弈而自發地生成,因此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必須通過科學恰當的制度安排得以實現。科學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僅要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以此來實現教育促進社會、社會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還要重視教育資源配置的正義,以此來使教育資源最大程度地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地分配;更要強調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承認維度,即通過平等身份的文化認同,使得處于邊緣地位的人群和弱勢群體能夠平等參與,從而避免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排斥。效用、正義、承認共同構成了教育資源合理性配置的三個維度,這也成為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合法性依據,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的價值所在。
從我國當前資源配置狀況看,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對比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育資源配置過程的公平與效率對比存在的問題。教育資源的配置過程主要包括教育資源的籌集與分配,而其中分配主要是指分配方式,主要指此過程中采取何種標準與何種方式進行分配,而此種分配方式則從根本上影響分配的公平與效率。一是教育資源籌集過程的公平就是指在籌集教育資源時,需按照能力原則籌集教育的費用。從目前我國現狀來看,主要是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在征稅時國家針對所有的普通民眾都是同等的,這意味著在教育資源的籌集上,所有的民眾都是相同的,這就體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因為在這里能力強者和能力弱者都是一樣為教育資源籌集做出同等的貢獻,這種相等是相對于其稅收貢獻而言的。二是教育資源分配方式的公平,這是指以機會均等為準則,從而保證每個參與資源分配的個體占有均等的教育資源的機會。教育資源籌集的效率特指在資源籌集過程中,使得負擔者由于對教育經費分擔而發生的成本最低,一般情況下,教育資源分配方式的效率通過資源配置的結果表現出來。這種分配方式不公平在現階段表現為:地區不公平;城鄉不公平;區域不公平等,表現為有些地區多占,特別是城市地區,這種多占更多地表現為效率較高,但是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則較慢。這就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比例存在矛盾,從而導致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由此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嚴重引發階層對立。
2.教育資源配置結果的公平與效率對比存在的主要問題。教育資源配置的最終結果就會形成一定的教育資源配置結構,而這種配置結構就是現階段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的現狀,表現為城市過多、農村過少;發達地區過多,不發達地區過少;東部地區過多,西部地區過少等諸多問題。從資源配置結果看,公平多是指教育資源在各參與分配者之間,通常以大體均等的占有量加以分配,即是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各學校間,特別是不同受教育者個人之間,要按照與其規模和需求相對應的數量加以分配。這種理論上的要求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實現,由于權力、城鄉差別、特權等各種因素影響,使得教育資源多數集中在少數學校,政府的教育投資多數傾向于一些地區和學校,這也就存在著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名牌學校和非名牌學校、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等投入上的巨大差別。投入的差別多是由于政策上的原因,這就導致了享有主體的差別,這是教育政策不公所導致的一個重要結果。從資源配置結果看,效率指的是資源配置的結果要使效益最大化,即是教育資源的分配要形成一定的“優勢結構”[4]。現階段中國的教育資源配置使得效率很難得到發揮,這是因為教育資源投入較少的地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其根本不能獲得教育資源投入所帶來的好處。可以說,甚至在某些偏遠地區,連最基本的教育資源配置都很難保障,根本談不上教育資源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解決了基本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問題。但教育領域的供求關系卻仍然十分緊張,這就是一方面教育供給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而另一方面教育財政資源的供給,卻不能滿足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需求,特別是教育經費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就造成實際上短缺教育的現實,這也造成教育不公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超大規模教育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教育供給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這必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是由現階段教育財力供給和教育發展的客觀需求之間的現實矛盾所決定的。不同時期這種短缺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征,一般來說,通常首先主要表現為滿足基本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然后主要是擴大和增加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最后是接受高水平、高質量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這與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就我國現階段教育資源供給的短缺而言,其具有過渡性的特征,這不僅反映經濟發展成熟程度的特點,而且還反映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的特點,從一定程度上,其表現為既有總量性短缺,取決于經濟發展是否能夠為教育發展提供充足的財政資源;還有財政性、體制性和結構性短缺,這可以通過有效的市場調節和政府的政策調控得以緩解。
毋庸置疑,從主觀認識上,無論個體、國家還是社會,對于教育資源的追求,不僅是效率上的要求,還有公平上的期待。但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目標與公平目標通常是處于相互對立、沖突的狀態,這就給民眾和政府的教育決策與管理帶來兩難困境。當前學術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強調教育資源配置的“選擇主義原則”,其認為市場經濟能給教育發展帶來新的價值動力,就應該按市場需求配置教育資源,這樣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目標;二是主張教育資源配置的“普及主義原則”,主要認為教育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領域,要求促進教育的公平目標。上述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在教育選擇過程中都犯了極端化錯誤,正如上文所述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暗含著的是一種價值選擇,要求進行教育制度設計時,體現社會公正與平等的思想及要求[5]。
1.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科學對比中首要考慮因素應該公平,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非常重要的基礎。目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市場化、產業化傾向,由于沒有考慮教育的公益性和學校的非營利組織性質,使得教育的公平問題越來越嚴重,通常表現為“學費貴、上學難”,這在一些城市中更加明顯。從某種程度上,處理不好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問題,不僅不利于教育資源效率的提高,更是會破壞教育資源配置的環境,從而影響教育的長期發展,對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通過實現教育公平,給在農村,特別是落后地區的民眾更多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從而提高其人力資本,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條件和基礎,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
2.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優先,也在于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難以量化。在經濟上通常用效率促公平,并達成共識。然而在教育領域,教育的公益性和非營利組織性質,給用效率來衡量教育資源利用的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一些教育效率指標難以量化,而且有些量化會歪曲效率,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導致給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測控產生了極大的障礙。以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的科學對比來說,通常用論文發表數來衡量高校老師的科研水平,這就導致高校論文數量確實增加很快,但通常是高質量的論文少,而且容易導致學術風氣浮躁,嚴重的會導致學術腐敗,這也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極大困境。現階段教育產業化在效率和公平上都受到了質疑。除此之外,歪曲效率會加劇不公平,甚至會出現新的不公平,這是需要注意的。
3.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根本實現途徑之一就是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從而在此基礎上促進教育效率。當前政府需要從解決教育起點不公平,以及完善弱勢學生資助體系兩個方面采取相應政策,從而實現教育公平,以便提高其效率,最終實現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良性互動。以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為例,高等教育投入等傾斜政策所導致的高等教育存在地區布局的不均等,以及高校招生的地區不平等。現階段高等資源配置格局不會在很短時間改變和扭轉,就必須要引入多元投資渠道,才能緩解其對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不利影響。然而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只會增加在高等教育資源某些地方投入。因此,政府要在資金向教育薄弱地區傾斜方面做政策引導,這樣才能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科學對比。
政府在引導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對比方面,應加強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從而以法律和制度形式保障基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要逐漸加大對老弱邊窮地區各種教育的扶持力度,從而實施區域性非均衡戰略;政府引導城鄉教師定期輪換制度,科學促進城鄉基礎教育人力資源均衡配置;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教師地位以及老弱邊窮地區的教師待遇;從多方面入手,確保農村及偏遠地區學生的受教育權;逐漸改變“城市取向”的課程內容,進一步增加課程的實用性,分類對待[6]。為了更好地促進城鄉學生的協調發展,在總結歷史和借鑒國外的經驗基礎上,必須改革課程內容及體系,這就是在保證一定比例的普遍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挖掘、整理和吸收在鄉村中存在的本土知識,使得教育更加公平,這樣才是合理的公平與效率對比。
公平優先必須要考慮到實現公平的相對性,同時也注重效率的提高,不僅要保證教育的質量,還要追求教育資源的地區分布均衡、結果合理和規模適度,從而實現教育公平與效率的互動,這樣才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和諧配置[7]。教育資源的配置需要按照教育活動規律的客觀要求,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系統目標為取向,配置主體在配置教育資源時必須遵守目的性原則、匹配性原則、齊全性原則、人本性原則等基本行為規范。要加以強調的是在教育規模極其龐大、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當前中國,配置行為主體,特別是控制著大量教育資源并具有配置權力的政府機構,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時其配置行為必須尊重這些原則。教育公平是社會公正價值觀念在教育體系中的延伸和發展,其也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和教育理想,教育不公平只會導致更大的社會不公[8]。要實現教育資源公平與效率的科學對比,這才是教育資源配置的根本之道,這就需要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科學合理地進行。
[1]楊德廣等.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64.
[2]薛天祥.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內涵及其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1.
[3]王偉清.試論教育資源配置的行為規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04-106.
[4]關紅姣.淺析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J].知識經濟,2010,(24):142.
[5]韓吉珍,侯鐵虎.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中公平與效率問題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4):48-49.
[6]王智新,潘立.日本基礎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222.
[7]周炯,周奔波,陳為杰.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167-170.
[8]王華,魏鳳.公平視角下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路徑選擇[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