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娟
(蘭州工業學院社科系,甘肅蘭州730050)
程序正義,是指確認或分配權利義務的過程與方式所體現的正義,強調過程與方式的正當與合理,是法所固有的檢驗司法活動公正與否的標準。
程序價值理論在我國向來不甚發達,法律程序自身的公正性也不被真正重視,立法、司法甚至法學界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重實體輕程序”甚至“程序虛無主義”的傾向,探討程序正義價值的理論及其獨立性和優先性對我國法律程序價值理論的重新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傳統的法律解釋學一般只承認程序具有工具或手段的輔助價值,并認為程序的意義是發現客觀真實和正確落實實體法——實質正義,程序只有達到了這個實質上的正義結果,程序的意義就得到了實現。這種實質正義觀點被世人稱之為工具主義。后來,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程序正義價值并不是泛指評價法律程序的所有價值標準,法律程序還具有除工具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這種價值是通過程序本身而不是通過程序結果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內涵。
程序正義價值的第一要義是尊重人,使人成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現代程序正義的研究視程序正義為對一些諸如人的尊嚴和自主性等價值的保障,而不是在實現或者保障程序形成所謂正當、合理的實體結果方面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換言之,法律程序的正當性或者程序正義的合理性不能從程序所具有的實現“正確”結果的能力方面得到證明,而應從程序對人的尊嚴和自主性等價值的保障及其保障程度方面首先得到證明。
程序正義的第二要義在于吸收當事人不滿情緒。程序正義要求建立對訴訟程序進行細化的各種制度和規則,并加以嚴格的遵循,使各個訴訟參與者的權利得以保障,行為受到規范,尤其使處于明顯弱勢地位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維護,從而免受強大的國家刑事追訴機關無端、非法和隨意的侵犯。
程序正義的第三要義是可以使法的實現得到社會的認可,并形成良性循環。公正的程序有助于產生公正的結果。社會公眾從公開的程序運作過程看到了公正的實現過程,對判決結果連同其據以形成的合理根據必然表示認可和滿意。由此,社會公眾對司法機構和司法程序乃至國家法律制度的權威性的信服和尊重就會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信念。
在研究程序正義價值時,很難提出一個最高標準,只能設計一個最低標準。一是參與,被裁判者必須充分參與,影響裁判結論。二是中立,這是從英國的自然正義理論中得出的結論。三是對等,包括機會、對抗手段以及形式上的對等,即正義就是保護弱勢的一方。四是理論,作出裁判時必須拿出充分的理由來。五是自治,程序決定結論,不允許到程序之外、之前尋找判決的基礎,即“內定”。六是及時、終結,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終結性要求結論一旦產生,不應該隨便啟動[2]。
程序正義價值可分為外在價值(也叫工具主義價值、功利價值)和內在價值——即法律制度本身的內在品質或者內在的善。程序正義的獨立性價值就體現在程序正義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位主義中。
長期以來,我們把程序正義當作實現實體法的工具,只看見結果,法律過程往往被忽略,所以,價值的另一個層面非常關鍵,即程序內在的、公正的價值。一個程序正義與否不是看它服務于外在目標的工具價值,而是看它的內在的優秀品質。程序正義獨立于實體正義和形式正義,有它的獨立性。程序的意義關鍵在它獨立的“內在價值”的發揮,也就是只有控辯雙方在程序中充分享受程序給予的民主和尊嚴,程序的正義就得到了實現[3]。程序正義的獨立性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使當事人,尤其是那些其權益可能受裁判結論有利或不利影響的人(以下簡稱為“被裁判者”)受到公正的對待,這種公正對待的核心其實是使他們作為人的人格尊嚴和內在價值得到尊重。裁判者代表國家所作的裁判結論,實際上直接牽涉到被裁判者的實體權益,會使這些權益受到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一個實體權益可能受到國家以法律的名義限制或者剝奪的人在國家對其所作的裁判結論產生之前,是被動地等待國家的法律追究,消極地承受國家對其所作的懲罰,還是積極地參與裁判結論的制作過程,有效地對裁判者施加自己的影響呢?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公正地對待被裁判者,就意味著給予其與裁判者進行理性的協商、對話、說服的機會,使裁判者在對其實體權益進行限制或剝奪之前,充分地聽取他的意見和辯解,從而使其人格尊嚴和內在價值得到尊重。這樣,公正的法律程序就使實體權益處于危險境地的人在裁判結論制作過程中有了與裁判者進行理性交涉的機會,而他在這一交涉活動中與裁判者一樣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被裁判者所具有的這種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標志著他擁有了一種道德主體性。換言之,程序正義旨在表達一種最基本的思想:一個人在國家裁判機構作出對其利益有利或者不利的裁判時,應當至少能夠處于一種可與裁判者就如何對待他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協商的地位,即強調尊重程序參與者作為自主、負責和理性主體的地位,要求裁判機構與他一起參與裁判結論的形成過程,向他論證裁判結論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從而使他成為裁判結論制作過程中的協商者、對話者、辯論者和被說服者,其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得到充分的尊重。
(二)程序正義價值以一種獨立的方式保證裁判結論具有正當性。對于程序正義的這一賴以存在的基礎和理由,我們可以簡稱為“通過程序的正當化”,也就是說通過符合正義要求的法律程序所形成的裁判結論具有正當性的意思。許多人認為程序正義對于裁判結論的正確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判決結果的正確性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和方式而得到實現,僅強調這一點,裁判者根本無需遵守任何法律程序。實際上,法律程序的正當性與裁判結論的正當性盡管在理論上各有其獨立的標準,但在具體法律實施過程中卻是絕對不能分離的:根據不公正的法律程序作出的裁判結論即使查明了事實真相,并在適用法律上完全正確,也不能具有完整的正當性,裁判結論的正當性要受裁判過程或者程序的制約。在制作裁判結論過程中,法律程序為這種活動設定了一種特殊的“空間”或者“環境”,裁判者所有行為的實施和所有決定的制作都只能在其中進行[4]。
最后,程序正義價值決定了被裁判者以及社會公眾對裁判結論公正性的接受。換言之,堅持程序正義標準能夠確保法律實施活動發揮最佳的效果。程序正義盡管是一種為人們所公認的法律價值,但是它發揮其特有功能的基礎仍在于其形式合理性及廣泛的可接受性。無論是被裁判者對裁判結論制作過程的有效參與,裁判者在外觀上保持對控辯雙方不偏不倚和平等對待的態度,還是裁判者向被裁判者明確闡明裁判結論據以形成的根據和理由,這些程序正義要求都具有一種十分明顯的符號象征意義:使被裁判者對裁判者的大公無私性、法律程序對其權益的關注以及裁判結論的合理性產生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滿意,能夠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自己確實受到公正的對待,而沒有僅僅被作為國家用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根據和手段。這從更深層次上還意味著被裁判者自覺自愿地服從國家所作裁判的約束,即使裁判結論對于他本人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即使他對于自己的權益受到限制或者剝奪感到失望和不安,但他對這種通過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結論的正當性還是信服的。
程序的過程是:起訴—陳述—提供證據—辯論—擬定事實—裁決。在這個過程中,控辯雙方在民主、自尊、自由、平等的參與下提供證據,并進行理性的辯論,程序主持人只是根據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和意見擬定法律事實,并做出裁決的。在這里程序不再是認識事實和實現實體法正義的工具了,而純粹是一種民主和自尊的精神享受,以及能力和水平的展現。這里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和辯論所生產的“事實”也已經不再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事實了,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法律事實”,它所產生的正義,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正義[5]。在公正的審判程序下,裁判者在利益處于沖突狀態的參與者各方之間保持一種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地位,確保參與者各方受到平等的對待。參與者在對自己的利益有著有利或不利影響的裁判制作過程中,有權提出自己的意見、主張,與其他各方及裁判者展開有意義的論證、說服和交涉,參與者擁有平等機會。更為重要的是,實現刑事程序正義,有助于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等從心理上真誠接受和承認法院所做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即使裁判結果對其不利;而且實現程序正義有助于社會公眾對法院、審判程序乃至國家法律制度的權威性產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即使裁判結局與他們本人的利益無關,即程序正義不僅使正義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實現,而且是以“人們能看的見的方式實現”,它能夠吸收社會的不滿。
在世界各地及國內關于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關系的學說爭論不休的情況下,有學者在綜合考慮并吸收各學說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程序優先主義”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問題上,理想的答案是二者并重,但當追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發生沖突時,則應首先確立程序優先的價值取向。筆者深以為然,現代法治意義下的司法公正只能是在程序正義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實體正義,即程序正義應當優先于實體正義。實體正義是司法活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程序正義應當作為實體正義的前提和基礎,在保證程序正義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實體正義,使實體正義成為程序正義之上的實體正義。如此,實體正義已經失去了在訴訟活動中的絕對主導地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司法正義的體現在于訴訟過程而非訴訟結果”的原因所在。
堅持“程序本位主義”或者“過程中心主義”理論,并不認為法律程序不再具有除上述這種內在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而是主張這種價值的優先性,將其他諸如程序在保障實體正義方面的有用性或者工具性的價值視為第二位的價值。由于程序正義具備了這種可貴的“內在價值”,其獨特的價值地位也決定了其相對于實體正義應當處優先的位置。
程序正義應當深化為“絕對的程序正義”,即使訴訟程序僅存在小小的瑕疵,也應當對因程序不公所導致之實體持否定態度,以求實現真正符合法治意義的司法公正。程序正義優先符合現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人治與法治的分水嶺,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必須堅持的原則。盡管程序正義不能確保所有個案的公正,但它能確保整體司法制度的基本實體正義。程序正義優先原則維護的是司法公正、司法獨立和司法權威,同現代法治和民主具有內在的、天然的聯系;它排除的是干擾司法的社會和政治權力。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堅持程序正義優先性原則。
[1]張衛平.辯論原則重述[J].法學研究,1996,(4):25-26.
[2][3][5](美)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7-69.
[4]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