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珍 朱曉琴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柳州 545006)
圖書館作為著作權作品的最大使用者之一,是著作權人和著作權使用者之間的利益中介。圖書館既要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不受侵害,又要保證圖書館供大眾借閱的公益性質。〔1〕圖書館提供的大量文獻信息服務中涉及著作權人的很多權利,典型的即為復制權。圖書館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是私權的一種,代表的是著作權人的個體利益;而圖書館的主要社會功能是推動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滿足公眾的精神需求,代表的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解決圖書館和著作權人沖突關系時,不但要考慮讓公眾盡可能自由地在圖書館使用其館藏作品時獲得必要的權利;同時,針對圖書館服務中存在的大量使用著作權作品的復制行為,為激勵作者創作,圖書館理應保護著作權人利益免受侵害。〔2〕
要解決好這一對矛盾,關鍵是健全法律中對合理使用的限制,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與信息資源共享之間的平衡機制。平衡機制的建立需要在圖書館的各項具體的業務實踐過程中加以完善。我國《著作權法》和其他相關的法律條文中對此也做出了規定,從宏觀層面上論及圖書館合理使用條件下的復制權,但是并沒有就圖書館復制的具體數量、方式和規模做出規定。因此,我們必須對法律條文加以細化,使得圖書館復制行為既能保護公眾的利益,又不至于損害到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著作權是基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而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在國外也被稱為文學藝術產權。它所反映的主要是在作品創作、傳播、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在法律中的規范化體現。〔3〕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為了評論、注釋、新聞報道、教學和學術研究等目的,出于保護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針對一些對著作權危害不大的行為,著作權法可以依法允許使用而視為不侵權,這些行為在理論上被稱為“合理使用”。〔4〕根據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使用著作權作品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向其支付報酬。在通常情況下,未經著作權人允許而使用其著作權作品的行為就構成侵權,但圖書館是公眾利益的代表,一般情況下,圖書館使用著作權作品的行為根據著作權法規定,被界定在合理使用的范疇之內。
圖書館的復制行為,主要是對本館資源的復制和采取各種方式對他館資源的復制上。圖書館出于公共利益而發生的復制行為,是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和圖書館服務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復制行為很難控制在合理使用的范疇,而中國相關的法律條文也沒有專門針對圖書館復制權做出相應的細化規定。因此,我們有必要理順圖書館各種復制行為,并對其加以細化,使得圖書館各種復制行為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
無論是對本館資源還是他館資源進行復制的行為,都可以分為兩種目的:一種是出于公益性目的的復制行為,這種行為主要包括圖書館為了自身保存版本和傳播文化而發生的復制行為和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而發生的復制行為。另一種是私人復制行為:主要是圖書館應讀者需求而發生的復制行為。圖書館應讀者要求復制本館作品本身是一種間接的私人復制,因此也有必要在探討復制問題時一并加以討論。這種復制行為主要包括為個人學習和研究而發生的復制行為和個人出于商業目的而發生的復制行為。
本館資源的復制主要包括基于上述兩種目的的對本館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的復制上。
網絡環境下,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圖書館業務的拓展,復印的服務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本館館藏紙質圖書的利用上,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合作程度也越來越緊密,出現了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這兩種新的服務方式。
2.2.1 館際互借中的復制
館際互借是指圖書館可以根據本館讀者需求,依據館際互借的相關制度、辦法、協議以及相關收費標準向其他成員館借入本館沒有的文獻的行為;反之,當其他成員館根據讀者的需求向本館提出互借請求時,本館借出所擁有的文獻的行為也被稱為館際互借。此種方式適用于返還式文獻的借閱和復制非返還式文獻的借閱。〔5〕館際互借是圖書館之間相互提供資料的一種資源共享方式,是出借館際館的紙質版本的圖書原件或是復印件進行復制的行為方式。
2.2.2 文獻傳遞中的復制
文獻傳遞是指圖書館根據讀者的需求,將讀者需要的文獻復制后傳遞給讀者的一種非返還式的文獻提供服務方式。讀者利用該方式時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文獻傳遞是解決數字化資源共享的重要舉措,它是伴隨著網絡技術而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一種資源利用方式,是在館際互借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同時又克服了館際互借時讀者在利用資源時受到物理空間的限制而優于館際互借的一種服務。
它具有快速和高效的特點,可以迅速解決讀者的文獻需求。既彌補了圖書館紙質資源上的不足,同時又是利用網絡對他館電子資源進行復制的方式。通過開展文獻傳遞服務,不僅緩解了圖書館經費上的不足,也解決了讀者日益增長的文獻需求和圖書館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同時對教學和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6〕
3.1.1 美國
美國《著作權法》中關于圖書館的復制行為部分做了明確的規定,指出圖書館可以在滿足以下條件的前提下復制著作權作品,這兩類行為可以視為“合理使用”。這兩類行為包括:(1)不具有商業目的(包括直接目的和間接目的)的復制作品的行為;(2)圖書館的所屬機構和附屬機構或者從事某一專業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使用其館藏的復制作品的行為;同時規定,在進行以上復制著作權作品行為的時候需要附上著作權聲明。
3.1.2 其他國家
俄羅斯的《著作權法》規定:圖書館出于補充館藏的目的,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后,可以對其館藏內的作品進行單篇復制以用于非商業性目的。
英國的《著作權法》規定:出于替換或者補充館藏作品的需要,允許非營利性大學圖書館和其他類型的圖書館復制本館或者其他圖書館的遺失、毀壞或破損的館藏作品,并且收藏和使用其復制品,為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對享有著作權的館藏作品進行復制或替代原件供圖書館使用。
日本的《著作權法》規定:出于非營利目的進行的私人借閱和復制圖書館著作權作品的行為,只要是在圖書館物理空間內部發生并且復制行為由圖書館館員來進行操作,屬于圖書館權利范圍之內,使用人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費用。〔7〕
澳大利亞的《著作權法》也已經將圖書館為學生及其他圖書館提供復印的行為納入著作權法,同時提出了在圖書館立法中規范復制作品的行為屬于合理使用的規定。
3.2.1 我國的臺灣
臺灣的《著作權法》對圖書館的復制行為做出如下規定:代表公眾利益的圖書館可以根據個人研究和學習的需要,復制已經公開發表的著作中的一部分章節、期刊中的某篇論文,或者是已經公開發表的研討會論文集中的單篇文獻而被視為合理使用的范疇,但是《著作權法》要求復制作品的數量每人不能超過1份。
3.2.2 內地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對于屬于合理使用的12種情形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其中涉及圖書館復制權的相關規定有:(1)教學或者科研人員出于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的目的,可以少量復制圖書館館藏中的著作權作品,但不可將復制品出版發行;(2)圖書館可以幫助讀者復制館藏中的著作權作品,但是讀者必須是基于個人欣賞或是學習和研究的目的而使用,同時不得獲取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利益;(3)應國家機關執行公務的需要,圖書館可以提供已發表作品的復制品。
同時《著作權法》規定復印件存在著著作權人的復制權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問題。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圖書館可以通過網絡向該圖書館館舍內的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復制的作品應該是已經損壞或者瀕臨損壞、遺失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而無法讀取其資料,并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而不經著作權人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行為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但是上述行為除非著作權人另有約定,否則不得獲取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利益。〔8〕
以上是我國法律對復制權做出的相關規定。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就圖書館出于公益性服務的需要規定對該權利享有的例外權利。縱觀我國對圖書館復制權的相關規定,并沒有對圖書館復制的行為作出任何特別的規定。至于圖書館復制的具體數量、方式和規模,《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都沒有明確規定,在實踐中嚴重缺乏可操作性。盡管《著作權法》規定了屬于合理使用的12種情形中有少量條款對圖書館復制行為進行了豁免,但是并沒有對圖書館在復制過程中出現的具體情況加以細化。圖書館館舍外的復制行為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對于在圖書館內部進行的整本書和整本雜志的復制行為在實際圖書館的復制中仍然大量存在著。很多圖書館對于館藏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意識不高,只要讀者提出需求,就可以完全按照讀者要求進行整本書和整本雜志的復制,這種行為已經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之外,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的利益。
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圖書館業務的實際需求,透徹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符合圖書館業務需要的相關細則來,使得圖書館的復制行為控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圍內。在對圖書館復制權進行細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利用圖書館資源時,考慮一切可能涉及侵權的各方面情況,然后借鑒國外特別是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做法,在“合理使用”規定范圍內加以細化,尋找法律上的依據,維護讀者的權利,同時保證著作權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細化:
4.1.1 圖書館出于公益目的而發生的復制行為
(1)圖書館的復制行為應該控制在出于公益性目的而發生的復制已經損壞或者瀕臨損壞、遺失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而無法讀取其資料,并且在市場上沒有辦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之內。
(2)出于教學和科研目的發生的復制行為應該控制在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是不得出版發行著作權作品。其中應明確指出復制的主體應該是科研人員或者教學人員。而教學人員應限于教師和參加課堂教學的學生。〔9〕
4.1.2 圖書館應讀者要求發生的個人復制行為
圖書館對于個人的復制行為的目的要明確以下兩點:
(1)圖書館應讀者需求而發生的復制行為必須是僅供個人研究和學習目的之用,在復制過程中圖書館要做到提醒的義務,在復印清單上備注警示:提示復印僅限于個人學習或教學之用。
(2)圖書館嚴禁任何個人出于商業性質的復制行為,復制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圖書館對于所有個人的復制行為均默認為非贏利性的個人研究和學習目的。
對于讀者出借圖書館的資源到圖書館之外的地點進行的復制行為,圖書館沒有辦法進行監管,但是對于在館舍內發生的復制行為,我們有責任保護其行為的合法性。
“本館館舍內”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指物理空間的圖書館內發生的復制行為,這類行為主要是對本館紙質資源和采取館際互借的方式對他館紙質資源的復制上;二是指圖書館局域網絡范圍內而產生的復制行為,這類行為主要指利用本館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和采取文獻傳遞的方式對他館數字化資源進行的復制行為。以上兩種行為都可以認為是合理使用。
圖書館的復制行為都是應圖書館自身的需要或者是讀者需求來進行的,直接發生復制行為的主體是圖書館,但是所有復制行為均是為滿足讀者閱讀的需求的,因此間接主體是需要復制的讀者。“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可以理解為需要復制的間接主體——讀者。讀者又可以分為以下兩類:到本館領域范圍內進行復印的讀者;采取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兩種方式對本館和他館資源有復印需求的讀者。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復制的客體是本館或他館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圖書和期刊。具體來講可以是復制整本書中的某一章節、研討會論文集中的某篇文獻、整本期刊或者整份報紙中的某一篇文章、一篇評論、一張圖畫、一段摘要、一張圖表或者一首詩等。總之不能對整本期刊和整份報紙或者整本書進行復制。
個人的復制數量應該明確指出在不得復印整本書的前提下,原則上以一份為限;因課堂教學需要,允許在不超過一人一份的前提下進行多倍復制,復制的數量應根據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而定,原則上是參加課堂教學的學生和教師數量。教師不應該以相同情形和理由每學期反復復制同一著作權作品。
不論是圖書館出于公益性質的復制行為還是圖書館應讀者要求發生的個人復制行為,其行為結果都不應該影響作品的潛在市場。復制行為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商業性系統復制行為均不符合合理使用原則。因此,圖書館的復制行為還應該從作用和效果上加以規范,考慮對著作權人作品潛在的市場影響。
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隨著圖書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不斷推陳出新,對圖書館復制權的細化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變化調整的過程,我們必須不斷結合圖書館實際業務發展的需要,才能制定出符合圖書館實際需要的相關操作細則。
1.薛宏珍.知識產權視角下的圖書賠償制度研究.出版廣角,2012(7):72
2,7,9.馮曉青.圖書館、檔案館、教育機構等的復制行為的著作權調整.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1):1,2,4
3.蔣言斌.知識產權制度反思與法律調適.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0
4.合理使用.〔2012-03-05〕.http://baike.baidu.com/view/253133.htm
5.館際互借.〔2012-05-05〕.http://baike.baidu.com/view/180941.htm
6.文獻傳遞.〔2012-05-05〕.http://baike.baidu.com/view/2533672.htm
8.張強.網絡傳播中著作權的保護與合理使用論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