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瑜 (河南化工職業(yè)學院圖書館 河南 鄭州 450042)
隨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以及公民的政治權利和文化權利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圖書館權利是我國政府努力推進文化事業(yè)建設、讓公民共享社會文化成果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促進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重要舉措。而法律是圖書館權利實現(xiàn)的基本保障,公民圖書館權利不僅需要法律的確認,更需要在實現(xiàn)中獲得法律支持。本文就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梳理,分析目前我國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法律保護存在的不足,進而探討完善我國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機制的基本思路。
權利就是公共權力應該且必須保障的正當利益[1]。圖書館權利是一個專門名詞,引自聯(lián)合國《公共圖書館宣言》(1949)和美國《圖書館權利法案》(1948)。當前已有10多個國家發(fā)布了有關圖書館權利的宣言,向各自國民表達了圖書館將盡一切努力保障公民的知識自由的理念。對于圖書館權利的含義,國內較為認可的是:“國家對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為平等、自由、有效地獲取圖書館知識與信息服務的切身利益而謀求民主參政、民主管理圖書館的自由活動的認可與限制,是對公民作為圖書館所有者的自主地位的尊重和實現(xiàn)。”[2]簡言之,所謂圖書館權利就是“讀者權利”,即讀者平等、自由地利用圖書館的權利[3-5]。
對于圖書館權利的內容,在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上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及列舉,往往是將其納入文化權利范疇。文化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享受文化發(fā)展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的權利和文化成果受到保護的權利[6]。文化權利是公民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國家通過建設并不斷完善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滿足社會公民的共同文化利益需求,民眾通過自由、平等地利用圖書館共享社會文化成果,滿足個人精神生活,促進個人發(fā)展,因此圖書館權利可視為自由權、社會權和發(fā)展權的集合體。
2006年,我國發(fā)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和實現(xiàn)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群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要”[7],標志著政府開始著力提升弱勢群體平等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機會和能力,使他們真正地融入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中,實現(xiàn)社會全體公民的共同發(fā)展。圖書館權利的確立和實現(xiàn)離不開公權力——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以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已成為一種共識。
法律是社會規(guī)則的一種,通常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guī)范。廣義的法律不僅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還包括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zhí)行法律而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規(guī)章、條例、管理辦法等[8]。圖書館權利實現(xiàn)的經常化和便利化需要穩(wěn)定的制度和公開的程序作保障,而穩(wěn)定制度的形成和程序的公開公正都有賴于法律賦予的支持。目前,我國涉及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面向全體公民權利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一類是專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以下簡稱《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我國簽署的國際性公約、國家機關和地方立法機構或政府制定實施的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也包含眾多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的內容,如《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省(自治區(qū)、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北京市圖書館條例》等。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國際公約為指導、以憲法為統(tǒng)帥、以法律為主干、以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法律的統(tǒng)一體系。
我國《憲法》于1982年公布并實施,1988、1993、1999和2004年4次修訂,其中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9]。第47條規(guī)定,“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9]第48條規(guī)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9]第45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9]《憲法》在對公民文化權利給予明確界定的同時,尤其強調了對青少年、婦女和殘疾公民等弱勢群體的保護。
我國目前正式簽署加入的國際性公約有《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和《殘疾人權利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2條規(guī)定,締約各國“承擔保證,本公約所宣布的權利應予普遍行使,而不得有例如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qū)分”[10]。第15條規(guī)定,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甲)參加文化生活;(乙)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丙)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利”[10]。《兒童權利公約》第4條規(guī)定,締約國應“采取一切適當?shù)牧⒎ā⑿姓推渌詫崿F(xiàn)本公約所確認的權利。關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締約國應根據(jù)其現(xiàn)有資源所允許的最大限度并視需要在國際合作范圍內采取此類措施”[11]。《殘疾人權利公約》涵括了殘疾人應享有的各項權利,如享有健康、就業(yè)、受教育和無障礙環(huán)境的權利;享有參與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權利等。除了重申必須保障殘疾人不受歧視地充分享有權利和自由外,還應對殘疾人的人權加強支助[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0條規(guī)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13]第14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應當執(zhí)行國家有關規(guī)定,保障婦女從事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13]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4條規(guī)定:“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發(fā)展成果的權利。”[14]第6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14]第30條規(guī)定:“新建或者改造城鎮(zhèn)公共設施、居民區(qū)和住宅,應當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建設適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動的配套設施。”[14]第32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采取措施,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①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③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特點;④教育與保護相結合。”[15]第21條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和改善適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場所和設施。”[15]第22條規(guī)定:“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等場所,應當對中小學生優(yōu)惠開放。”[15]第25條規(guī)定:“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15]第26條規(guī)定:“兒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樂設施,不得有害于兒童的安全和健康。”[15]
《殘疾人保障法》第3條規(guī)定:“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16]第5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對傷殘軍人、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其他為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致殘的人員實行特別保障,給予優(yōu)待和撫恤。”[16]第36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鼓勵、幫助殘疾人參加各種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努力滿足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16]第37條規(guī)定:“殘疾人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應當面向基層,融于社會公共文化生活,適應各類殘疾人的不同特點和需要,使殘疾人廣泛參與。”[16]第44條規(guī)定:“公共服務機構應當為殘疾人提供優(yōu)先服務和輔助性服務。”[16]第45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改善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16]第46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實行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guī)范,采取無障礙措施。”[16]
上述專門法律對我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條例是對《憲法》精神的延續(xù)和細化,為現(xiàn)實弱勢群體權利保護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撐和操作細則。
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發(fā)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tǒng)、具有長期執(zhí)行效力的法規(guī)性公文[17]。管理辦法是一種管理規(guī)定,通常是用來約束和規(guī)范市場行為、特殊活動的一種規(guī)章制度[18]。條例和管理辦法均是從屬于法律的規(guī)范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我國目前有關圖書館建設和服務的條例和管理辦法主要有《省(自治區(qū)、市)圖書館工作條例》(1981)、《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2002修訂)、《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國務院第382號令)(2003年8月1日開始實施)和《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文化部第48號令)(200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省(自治區(qū)、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制定時間較早,相對較為粗略,沒有專門針對弱勢群體制定相關條款。《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對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要求和服務方式予以了規(guī)范,其中第21條明確規(guī)定:“需要收取費用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根據(jù)設施的功能、特點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或者優(yōu)惠開放。”[19]《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制定的目的就是促進我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使之更好地為我國廣大農村基層民眾提供圖書等文化服務。這兩個文件是我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規(guī)范性文件,對于促進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所有民眾享有圖書館服務、保障其文化權利具有現(xiàn)實作用。
目前,我國省市級頒布的有關圖書館地方性法律性文件主要有兩種:一是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規(guī)章,如《貴州省縣級圖書館工作條例》(1985)、《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1996)、《河南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2)、《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3)和《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9)等;另一種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如《內蒙古自治區(qū)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2000)、《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2001)和《北京市圖書館條例》(2002)等。二者均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只是規(guī)章比法規(guī)的法律效力相對較弱。
在上述地方性圖書館法律性文件中,強調保護圖書館權利最多的弱勢群體是少年兒童,如為其設置少兒圖書館或少兒圖書室(5個);其次是老人和殘疾人(4個),但只有《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和《北京市圖書館條例》(含其實施辦法)具體提出應當建設無障礙設施、盡量開設殘疾人閱覽室,其他地方法規(guī)都是籠統(tǒng)表述。各地方性圖書館法規(guī)中均提到合理布局基層圖書館,但只有《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和《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強調扶持邊遠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地區(qū)正是我國弱勢群體較為集中的地區(qū)。
法律既是國家及社會組織履行其應有職能行為的規(guī)范,也是民主國家民眾保障權利的重要依據(jù)。法律完善是法治國家的重要體現(xiàn),但只有實現(xiàn)法律的形式意義和實質意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法治。雖然我國保護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的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在法律的完備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離真正的法治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的切實保護任重而道遠。
我國現(xiàn)行法律關于弱勢群體保護的內容存在范圍過窄和內容過粗兩個明顯不足。首先,相關法律確定的弱勢群體保護對象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婦女、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生理弱勢的群體,而對于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農民工、失業(yè)者、下崗工人等制度性弱勢群體則只是在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上給予法律支持,忽視了他們包括圖書館服務在內的文化保障,尤其缺乏法律的權利明確和制度保障下的長期供給。其次,由于我國長期以“重政治經濟輕權利”的社會發(fā)展理念為主,因此以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為基礎的文化權利在很多人眼里更像一種社會福利。在此影響下,現(xiàn)行法律關于權利的表達大多是宣言式、綱領性的,對于一些需要明確規(guī)定的問題只做原則性、指導性的規(guī)范,且往往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加之弱勢群體現(xiàn)實面臨的各種障礙,使法律中的圖書館權利不能順利地轉化為現(xiàn)實權利,因此政府和圖書館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及時修訂完善現(xiàn)行法律中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相關內容。
我國尚沒有制定專門的圖書館法,圖書館權利作為文化權利的組成部分往往分散在其他法律之中。目前專門針對圖書館服務保障的立法層次較低,造成弱勢群體法律保護過程中的無法可依或法律保護不力。我國將《公共圖書館法》的制定納入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可見我國目前公共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對該法需要的迫切性。《公共圖書館法》立法工作早在2008年11月就正式啟動,但目前仍沒走出文化部[20]。盡快制定、公布實施《公共圖書館法》不僅可以為促進圖書館科學持續(xù)的發(fā)展提供法律支撐[21],還可以通過進一步明確民眾的圖書館權利來增強權利意識,進而發(fā)揮圖書館建設的社會效率。
建立充分完備的利益表達機制是民眾愿望在法律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的基本途徑。弱勢群體在經濟、知識和社會資本等方面的缺乏導致其利益表達能力不足,加之弱勢群體文化的缺失及弱勢群體利益表達主體意識的薄弱,致使弱勢群體無法主動通過正當?shù)睦姹磉_渠道來表達自己的利益需要。在建立服務型政府、人人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體系下,應努力完善社會權利支持體系,提升弱勢群體的權利訴求能力,創(chuàng)新弱勢群體權益表達方式,培育并健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組織,發(fā)揮大眾傳媒的利益表達作用,提升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的政治表達機制在立法決策中的作用[22],最終建立并不斷完善以政府為主導、弱勢群體個體積極參與、弱勢群體社會組織主動介入和有效監(jiān)督的弱勢群體多元利益表達機制[23], 切實保護弱勢群體的文化權利。
文化權利訴求和保護的基礎是公平,弱勢群體自身能力和利益表達處在自然弱勢地位,弱勢群體在文化權利分配中能獲得怎樣的份額,對于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人們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一事實出發(fā),我們便可以認為,將他們置于平等地位的唯一方法也只能是給他們以差別待遇”[24]。雖然法律無法界定每個弱勢群體文化資源享有的初始條件,但應以通過法律政策等調控手段對弱勢群體的權利實現(xiàn)給予特別的保障和傾斜性的保護[25]。目前,我國法律對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雖然已經體現(xiàn)了非歧視性原則,但在圖書館權利傾斜性上仍顯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城鄉(xiāng)二元制體系設計仍然存在保護弱勢群體的優(yōu)惠措施仍顯不足等。為此,政府和圖書館管理行政部門應在相關法律確定的基礎上,配套實施詳細的實施細則或辦法,加強制度設計,提供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實現(xiàn)便利、快捷的途徑方式。
法律的可訴性是指發(fā)生社會糾紛時,主體得以在法律公設機構中通過特定的爭議解決機制,以法律規(guī)定為客觀標準加以運用,對所涉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行為進行權威性判斷和裁決的法律的內在規(guī)定性[26]。目前,我國法律自身設計能力不足和諸多社會因素均限制著圖書館權利維護的可訴性。首先,《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只規(guī)定了定期報告這樣一種柔性實施機制,沒有國際上的個人申訴程序,條約在中國國內的適用方式尚未確定[27]。其次,由于我國至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憲法訴訟制度或違憲審查制度,對我國現(xiàn)行憲法中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難以有效適用于實際的司法審判中[28]。再次,文化權利多是復雜的政策選擇,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政府的抽象行政行為和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是不具有可訴性的。最后,圖書館資源供給受政治經濟條件限制明顯,圖書館服務具有極大的柔性,圖書館權利侵害程度難以判定,權利侵害行為裁決難度較大,可訴性較弱。因此,當弱勢群體面臨圖書館權利被侵害時,往往難以通過法律訴訟維護合法權利。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多數(shù)還處在增強自身生存能力階段,文化權利意識普遍不強。加之我國維權機制不健全、維權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在面臨圖書館權利侵害時,往往只能忍受和放棄。當弱勢群體面臨圖書館權利侵害時往往因對自己的權利及圖書館應盡的義務不太清楚、不知道怎樣投訴、投訴程序太煩瑣等放棄維權[29]。一項統(tǒng)計表明,71.3%的讀者不知道向哪些部門反映對圖書館的意見或建議[30]。為此,政府和圖書館管理者在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弱勢群體文化素養(yǎng)和圖書館權利意識的同時,應加大圖書館事業(yè)建設力度,加強圖書館宣傳,規(guī)范圖書館服務行為,全面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增強圖書館工作透明度,加強圖書館工作監(jiān)督,為弱勢群體維護圖書館權利提供便利。
雖然從理論上看,我國存在多種公共服務救濟途徑(如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申請國家賠償、信訪、向國家立法機關申訴、控告等),但因圖書館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和圖書館服務的柔性化,圖書館服務供給主體的自由裁量權過大,給弱勢群體的圖書館權利維護帶來一定的困難,加之自身權利實現(xiàn)能力有限,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法律保護存在一定的現(xiàn)實困難。
目前,我國圖書館權利救助存在最大的法律障礙就是缺乏組織救助支持。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訴訟原告只能就與自己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31], 雖然已經修訂并于2012年正式實行的《民事訴訟法》將公益訴訟納入其中,但對社會組織訴訟的范圍僅限于“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32],并沒有將公民個人納入公益訴訟主體范圍。目前我國缺乏對社會弱勢群體完善的權利救濟制度體系,將本來就不樂觀的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狀況推向一個更加艱難的境地。因此,政府和圖書館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在建立和完善圖書館公益服務訴訟機制的同時,建立健全救濟行業(yè)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加大對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的社會救助[33]。
在我國,文化權利的興起為時尚短,對大多數(shù)剛脫離溫飽的民眾來說,圖書館權利還顯得淡薄甚至生疏。在文化建設和文化權利保障剛踏上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完善相關法律、建立健全圖書館權利保障機制是我國文化事業(yè)建設的必經之路。隨著我國全體民眾政治素養(yǎng)、經濟能力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圖書館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圖書館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將不斷推進我國圖書館服務等公共文化事業(yè)的科學持續(xù)發(fā)展,圖書館利用將真正成為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1]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會治理的道德原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22.
[2]阮勝利.實現(xiàn)和維護我國公民圖書館權利的思考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 2006(2):124-126.
[3]程煥文.圖書館權利的界定[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0(2):38-45.
[4]劉茲恒, 陳 潔.關于圖書館權利的一點認識[J].圖書館雜志, 2005(8):3-5,43.
[5]張 紅.圖書館權利解讀[J].圖書館論壇, 2006(2):33-36.
[6]陳 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06:23-25.
[7]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EB/OL].[2012-11-10].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8]法律[EB/OL].[2012-11-10].http://baike.baidu.com/view/17641.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2012-11-10].http://law.npc.gov.cn/home/begin1.cbs.
[10]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EB/OL].[2012-11-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405.htm.
[11]兒童權利公約[EB/OL].[2012-11-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405.htm.
[12]殘疾人權利公約[EB/OL].[2012-11-10].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103.htm#3.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EB/OL].[2012-11-10].http://www.china.com.cn/ chinese/PI-c/953097.htm.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EB/OL].[2012-11-10].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 content_20203.htm.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EB/OL].[2012-11-10].http://www.gov.cn/flfg/2006-12/29/ content_554397.htm.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EB/OL].[2012-11-20].http://www.gov.cn/jrzg/2008-04/24/ content_953439.htm.
[17]條例[EB/OL].[2012-11-10].http://baike.baidu.com/view/467316.htm.
[18]管理辦法[EB/OL].[2012-11-10].http://baike.baidu.com/view/1328787.htm.
[19]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EB/OL].[2012-11-10] .http://www.gov.cn/zwgk/2005-05/23/ content_157.htm.
[20]李國新《.公共圖書館法》立法進展[J].圖書館建設, 2010(10):1-3,8.
[21]李國新.中國圖書館法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下[J].圖書館建設,2004(2):1-6.
[22]尹奎杰, 劉 彤.論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的政治表達機制的完善[J].理論探討, 2009(2):31-33.
[23]王瑩瑩.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2009:33-45.
[2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則:上[M]. 鄧正來,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04.
[25]吳 寧.社會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法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7.
[26]魏 來.論我國法治進程中的法律的可訴性[D].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2007:7-8.
[27]朱曉青《.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實施機制[J].法學研究, 2000(2):102-113.
[28]吳國民.文化權利的法律救濟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2010:14.
[29]朱若虹.試論圖書館讀者權益的維護與管理:以對讀者抱怨的解決方法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2(5):52-55,68.
[30]付立宏, 馮 佳.圖書館讀者權利保護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 2009(9):57-60.
[31]黃學賢.行政公益訴訟若干熱點問題探討[J].法學, 2005(10):45-52.
[32]公益訴訟入法主體資格范圍擴大, 公民個人未納入[EB/OL].[2012-11-10].http://news.sohu.com/ 20120901/n352065729.shtml.
[33]曹劍光.我國公共服務救濟制度現(xiàn)狀與完善措施[J].莆田學院學報, 2011(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