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翠(四川省阿壩州人民醫院,四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624000)
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并發心率失常的治療及其護理
陳 翠(四川省阿壩州人民醫院,四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624000)
目的:探討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的臨床類型、治療方法及其護理方法。方法:對131例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31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及精細護理,其中126例明顯好轉或好轉, 5例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MODS)及其他原因死亡。結論:通過科學的高原綜合治療方案和精細的護理,能促進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
高海拔;肺心病;心率失常;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老年人群中較常見的疾病之一,病死率較高。高海拔地區由于氣候寒冷、空氣干燥、空氣中氧氣稀薄等,導致人血液中氧分壓及氧飽和度均低于非高原地區人群,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率顯著增加,且預后較差。心率失常是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在急性發作期更易出現,如治療不當或不及時,會導致患者死亡。2008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患者131例,經過綜合治療與精心護理,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心內科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住院病例131例,臨床均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且并發心率失常,男79例,女52例,年齡41~83歲,平均(72.4±3.7)歲,平均住院時間19 d。其中5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26例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出院。其中115例通過綜合治療和有效的護理方法在治療4 d內心律失常顯著改善,紫紺癥狀明顯減輕,其他癥狀也明顯改善。131例并發心率失常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共發生169例次心率失常,其中房性早搏71例次,心房撲動4例次,竇房結游走心律11例次,心房顫動13例次,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12例次,房室交界處早搏12例次,室性早搏10例次,Ⅰ度或Ⅱ度房室傳導阻滯6例次,左前分支傳導阻滯4例次,左束支傳導阻滯8例次,右束支傳導阻滯18例次。
1.2 治療方法
1.2.1 控制呼吸道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通氣: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加重多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氣道分泌物增多、黏膜水腫充血及氣道平滑肌痙攣,使患者通氣功能出現障礙。因此控制患者呼吸道感染是治療肺源性心臟病的有效措施。故收治的131例病例均予以足量、聯合應用廣譜抗生素。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解痙平喘,通暢呼吸道,在呼吸道通暢情況下酌情使用呼吸興奮劑,同時使用化痰止咳藥物,使患者痰液稀釋利于咯出。131例病例中,除5例外,其余肺部癥狀均得到有效或基本緩解。
1.2.2 吸氧:患者由于長期的慢性肺部疾病,導致其肺泡通氣嚴重不足而出現肺泡彌散功能障礙、通氣/血流比值異常,從而加重患者的低氧血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而出現微循環障礙,導致機體組織缺氧。因此131例患者入院后給全部予吸氧,改善其機體長期缺氧狀態,緩解患者癥狀,同時能夠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
1.2.3 心力衰竭及心率失常:在經過以上的控制感染、改善患者通氣、吸氧后,115例患者右心衰竭基本都能得到控制,16例嚴重心力衰竭未見明顯好轉,在使用強心劑、血管擴張劑及利尿劑后,仍有5例患者未見好轉而并發MODS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出現好轉。對于并發心率失常,根據不同心率失常類型使用不同抗心率失常藥物,126例患者其心率失常基本得到控制。
1.2.4 中醫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對部分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藥物丹參注射液、黃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同時給予需要的患者補充白蛋白及營養支持,提高患者機體抗病力,縮短患者治療療程。
1.3 護理方法
1.3.1 基礎護理: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其身狀況較差,絕大部分患者會由于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而反應遲鈍,活動能力受限,且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因此應該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應保防止壓瘡,持患者病床的整潔,勤換床單,及時清理患者排泄的污穢物;定期清理患者口腔;保持合理的病室溫度,注意病房的通風狀況,保持病室空氣清新,同時避免患者受涼;關注患者精神狀況,輸液時注意輸液速度,盡量減輕患者心臟的負荷。所有患者急性發病入院后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定期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同時積極與患者或患者家屬溝通,強調探親和陪護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3.2 通暢呼吸道,控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急性期由于肺部感染導致氣道分泌物增多,痰多且濃不易咯出,容易導致患者窒息而死亡,因此護理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應鼓勵患者多咳嗽排痰,按時服用祛痰藥物,對于咳嗽困難者,可囑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幫患者多變動體位以及翻身,幫患者拍背。對于病情嚴重的給予超聲霧化及吸痰,且應隨時準備好氣管切開插管包。在給予抗感染治療時,應注意藥物配伍的禁忌及患者的特殊性,必要時要跟主治醫師進行有效溝通。
1.3.3 合理給氧:高海拔地區由于大氣含氧量比非高原地區稀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機體缺氧狀態往往非常明顯,因此長期合理氧療對于改善高原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非常重要。醫療用氧為高純度的氧氣,不宜直接給氧。高濃度氧會抑制呼吸中樞,使通氣量進一步下降,從而加重CO2潴留,易導致肺性腦病及呼吸性酸中毒。因此宜根據患者的血氣分析進行氧療,氧濃度應略高于平原地區25%~29%[1]。濃度以30%左右為宜,氧流速1~3 L/min,采用一次性鼻塞給氧,兩側鼻孔交替插管,避免損傷患者的鼻黏膜,注意患者吸入氧氣的濕度和溫度,選擇適當的濕化劑濕化[2]。定期對患者進行血氣分析,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及時調整氧濃度和氧流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1.3.4 正確給藥:洋地黃類藥物是臨床上較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而應用洋地黃類藥物易引起中毒,因此護理過程中觀察患者用藥前后病情變化非常重要,同時在用藥前應注意藥物配伍禁忌。注射藥物前應密切觀察患者尿量、心率快慢及心律是否規律整齊;注射藥物時速度不宜過快,應緩慢推注,同時密切觀察注藥時患者心率和心律的變化情況。準確記錄患者24 h出入的液體量。輸液時過快過慢都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因此速度要適宜,一般應控制在30滴/min左右。
1.3.5 食護理:給患者提供衛生良好的就餐環境,鼓勵患者進食,囑病患者家屬合理搭配飲食,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夠營養。低鹽低脂,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加重心臟負擔。病情嚴重不能攝食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密切關注患者大便是否通暢,如有需要可用外用藥物通便,避免患者用力排便而發生氣胸。
1.3.6 心理護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多系老年人,常因急性發病而出現呼吸困難、心悸、氣短等癥狀,使患者產生恐懼感和瀕死感,患者易出現精神過分緊張等,這些都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及時對患者進行解釋和勸解,真誠而親切的對患者進行安慰,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所提的每一個問題,解釋各種儀器及藥物的作用。對患者要細心呵護,消除患者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使患者對治療和生活充滿信心。
131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心率失常患者在綜合治療及精心護理下,126例患者病情緩解,好轉出院,僅有5例患者因急性期合并MODS而死亡。
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患者由于長期缺氧引起肺動脈壓力升高,導致右心室負荷加重、右心室肥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時并發各類型的心率失常,嚴重者并發MODS等,且患者病情變化快,因此及時正確的診斷、治療和精心的護理是患者能否好轉的關鍵。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患者不同疾病階段進行護理,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做到責任到人、觀察到位、護理到位,嚴格執行制定好的各種醫療措施[3]。對于持續吸氧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加強巡視,并根據治療期間患者血氣分析結果及時調整氧濃度和氧流量,及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輔助檢查,做出快速的病情分析,積極采取與高海拔地區環境相適應的治療及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高海拔地區由于空氣稀薄導致氧分壓低于非高原地區,且高原地區氣候干燥寒冷,人群營養狀況相對較差,人紅細胞增多,這些不利因素都給高海拔地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和護理帶來新課題和新的挑戰[4]。因此在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把高原醫學的知識運用到慢性肺心病的治療與護理的全過程中去。
[1]周玉琴.慢性肺心病的氧療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3,9(5):343.
[2]陳 欣,程自銀.高海拔地區老年人肺源性心臟病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223.
[3]王一芳,張 英.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02,23(1):31.
[4]劉爭建,吳 叢,張兆清,等.高海拔地區心先安聯合米力農治療心衰伴緩慢心律失常臨床觀察[J].西南國防醫藥,2008,18(4):530.
2013-07-31 編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