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林志(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江西 贛州341000)
《戒子書》有言:“蹈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平時的積累,想要一步登天是永遠不可能的。習武之人要特別注意當看到其他人煩躁不安,急功近利之時,自己更要腳踏實地。在社會轉型期中習武之人要時刻注意保持樸實的作風、不要怨天尤人,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優秀品質,保持自身良好的人性價值。
“躁”是當轉型期社會人的通病,是習武之人最大的敵人,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高度。然而,當今習武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過躁的影響,“躁”主要來自于過于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習武必先習心,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一招一式都有著深刻的含義,沒有“冬練三伏、夏練三九”的恒心是不可能把武術學好、學精的,只有心靜方能成事。在轉型期社會的背景下,習武之人首先因該學會克服浮躁,要把心靜下來、沉下去,把精力用在練武之上、進而發揮自身的潛力。要堅信一句話,“樸,能鎮靜,靜,能御浮”。
“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所以,細節決定成敗。
在轉型期的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在當今社會缺乏的是良好的執行者。因此,當今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習武之人必須樹立“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并且時刻提醒自己,我是習武之人,是中華武術的傳承者。
謙卑在人前,所向盡通;傲慢在人前,寸步難行。《尚書·大禹謨》有言:“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句話是告訴人們驕傲自滿有害,要謙虛謹慎的道理。不管你是在叱詫武林的武林高手,還是武術造詣極高的武術大師,謙虛,永遠是習武之人走進社會的第一課。習武之人若是不謙虛,就永遠不會明白就是即使一個簡單的招式里面都藏著大智慧,不謙虛,習武者就不會明白什么叫“大智若愚”,不謙虛,習武之人就將永遠沉醉在自己的“太虛幻境”之中,不謙虛,習武之人將隨時迷茫在“海市蜃樓”中,進而最終會在社會上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80后、90后已成成為了中華武術傳承的主力軍,然而由于處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80后、90后大都朝氣蓬勃,年輕氣盛,具有自己特有的個性,骨子里都透露著一股驕慢,普遍存在這一種勢要與人攀比之心。正所謂“戒滿,滿則無求;戒驕,驕則無知;戒惰,惰則無進;戒浮,浮則無深”。戒滿,就是要摒棄夜郎自大的滿足感,戒驕,就是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實,習武之人除了自己的一身功夫外,根本就沒有值得驕值得滿的理由,況且中華武術的精髓與內涵并不是當今的習武者所創造出來的,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當今的習武之人是中華武術的受益者。作為習武之人要時刻注意維護武術者的形象,不要成為抹黑中華武德的罪人,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同時要正確的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現象,正確處理社會上的事物,要把武者身份看成是一種歷練,一種鞭策。一個真正傳承中華武術的武者,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贏得社會的人可和人民的贊譽。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之一。在當近社會,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建構習武之人的人性價值?人作為文明的創造者,有著與動物特殊的區別,筆者認為對于轉型期中習武之人人性價值的構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習武之人的人性價值的重建,必須要喚醒習武之人的人性價值意識,使習武之人體會到: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具有最高的人性價值,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每個人都必須尊重周圍的人。習武之人人性價值的重建,必須要以“文化”和“文明”為核心。文化實質上就是人使外部世界和人本身按“人”的標準和理想而化的活動及其成果,當世界和人本身“化”到人所認可的程度時,就是“文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反省和重構我國現有的的文化和文明理念,創造更適合習武之人的標準的生活,創造具有無限魅力的、并使大多數人認可的人文精神。習武之人人性價值的重建,必須要用現代文明來感染習武之人,同時還必須要喚醒習武之人的貪婪、恥辱、罪惡等意識,對習武之人那些丑惡的行徑,社會必須嚴加家督,給予處罰。對與那些罪惡深重的習武之人,要用法律給予制裁。因此,拯救習武之人的人性沉淪,最重要的是培育習武之人的道德意識,使習武之人的道德信仰體系得以重建,使習武之人人性價值觀得以升華,進而構建出“公正、自由、平等、誠信”的現代新型的武者人性價值的理念。
在習武之人人性價值構建個過程中,我們更因該認識到,為了建構更高層次的人性價值,習武之人不僅要培養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品行,還要培養出熱愛大自然的品行,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使人回歸自然。
[1]聶曉輝.儒家人性論與轉型期人性價值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