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立(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329)
體育課的含義:以身體鍛煉為手段,以體育健康知識、技能、方法為內容,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
中職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與中初級專門人才的基地,可在整個社會認知中,對中職教育的關注始終處于弱勢狀態,甚至帶有刻板的偏見。上至國家的領導層面下至學生家長,其認知層面都是很弱的!但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各種行業對中職教育所培養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經歷多次用“用工荒”之后,人們對中職教育的看法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中職學生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認可。在重慶這座發展迅速的直轄市,中職人才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們對中職教育的重視也有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張德江同志來渝擔任市委書記之后,重慶中職教育的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現今社會的大背景下,中職體育課程要致力于對學生的運動技能、身體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全面提高。根據中職學校“職業”性的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提高中職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成為了體育教師的重要任務。但很多教師忽略了中職學生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所以,中職體育教學必須得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避免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強加到中職體育教學的中,從而促進中職體育教學的良好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那么,如何提高上文所提到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何提高社會對中職學生的滿意程度?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培養學生社會人際關系。一個優秀中職學生的標準不僅僅是有一手過硬的好技能,還要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為此在教學中首先就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多數中職生不重視體育學科的課堂教育,認為所謂體育課就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而已,這種錯誤的觀念對體育教學的成果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傳統體育是教與學的硬式過程,老師辛苦而學生無趣,中職體育教學若想在此方面得到突破,在教學內容上需作出相應的改變,如增加能夠提高團隊協作的項目等,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在課堂上領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協作意識,進而把體育課上得生動、有實效。同時教師自身的言行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將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身心成長。筆者認為教師若能在教學中體現出自身所擁有的良好社會適應能力,這將對學生帶來極大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作用會給學生帶來明確的指引,所以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也是不得忽視的。其次矯正關系,傳統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界限十分分明,雖然角色規范是學校教育的必備要求,但過于刻板的稱呼在師生之間也帶來的無形的隔閡,所以改變稱呼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第一步。本人在首課中就告訴學生在課堂和生活中叫我梁哥,平時我稱呼學生也是孩兒們,用親切的感覺去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自覺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從而使中職生喜歡上體育課。
教學方法革新,筆者曾帶學生到企業實習,在此過程中了解到許多新的觀念,在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已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原本被忽視的團隊融合,良性個性等方面被日益重視,因為這些方面更能打造出特有的企業文化,以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不能與社會現實的需求相背離,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更注重學生自身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團隊的協調配合能力。
因材施教,尊重中職生的個性需求。中職生一般年齡在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之間,發展具有極大不平衡性,而快樂體育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中職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因材施教,分層遞進,中職的不同專業會顯現出明顯的差異,如性別差異、個性的差異等,所以筆者的教學內容會有所側重。比如,幼教專業,因該專業大部分是女生,所以教學內容就多以體育舞蹈、大眾健美操等為主,減少體能類的教學內容。另如機械專業,幾乎全部都是男生,所以在教學中多以對抗性的內容為主,如跆拳道、武術等。若想充分體現中職生主體作用,教師只有最大限度掌握中職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導中職生參加體育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施中筆者還將中職生按身體素質的強弱不同分為男女a、b、c各三個小組,根據中職生技能的差異分別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練習要求,實行區別對待,讓每個中職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中職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夠完成的練習內容,同時給予每個中職生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施展才能的空間,充分發揮和挖掘中職生的個性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學有所得并擁有更多的成功感。
[1]張玉瑞,張軍霞.職教體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考[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3).
[2]康建純.我國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函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7,(1).
[3]梁婉勤.對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探討[J].體育科技,2005,(3).
[4]盧志興.對中職開展職業性體育課的研究[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6,(3).
[5]華寶元.對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