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是在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年下降的背景下產生的。1995年至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學生肺活量、體質素質(速度素質與耐力素質)連續10年下降,超重和體質肥胖的學生比例迅速增加,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初中生為58%,高中生為67%,大學生為82%)。這一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學生健康水平的廣泛關注。一些專家和行政部門領導根據20世紀50-60年代實施的《勞衛制》的做法、產生的效果進行的分析,認為應借鑒《勞衛制》特點,推出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服務的新舉措,針對當時學生從學校到家庭,從教師到書房的單一的、缺少體育鍛煉的學習生活方式,號召廣大青少年走出教師、走到陽光下、走向操場戶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出了“陽光體育運動”這個用語。并于2006年底,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陽光體育運動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了。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目的是 “掀起群眾性體育鍛煉的熱潮,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目標則是“達標爭優、強健體魄”。結合當時頒布的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用3年的時間,使85%以上的學生能每天鍛煉1小時,達到《標準》幾個等級以上,掌握至少2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質健康得到切實的提高”,爭取更多的達到《標準》測試的優秀等級。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陽光體育運動與學校體育課程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兩者并不矛盾,并不是要求在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同時再另外搞一套相對獨立的陽光體育運動。兩者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實現途徑一致——依托于體育教學、課外活動等、要求也一致——積極貫徹國家素質教育方針。既然這么多一致的地方,為什么還要單獨提出陽光體育運動這一名詞呢?因為學校體育課程受到授課時間、場地、師資力量、健身器材等等條件的限制,很難完成《標準》規定,陽光體育運動更關注“走到陽光下、每天小時體育活動”的落實,這就要求體育教育不光要完成課時教育,還要更積極的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開展各項課外活動,達到學校體育和陽光體育的共同目的。
經過多年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我國學生體質有所改善,通過有關數據分析,約90%以上的《標準》不合格的大學生身體形態均為超重、肥胖或者營養不良,而力量和耐力素質的鍛煉正式解決非正常形態的有效手段,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開展有助于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但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些學校陽光體育運動流于形式。受體育價值觀的世俗偏見及面臨升學壓力的環境下,不止陽光體育運動得不到落實,甚至學校體育課程時間都遠小于國家規定的體育課時要求。不可避免的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
過于強調教師對的中心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過分強調運動技能和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了學生運動樂趣的培養,使一些學生有厭學現象。
體育經費、場地、器材不足,使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得不到物質保障。
運動性損傷在所難免,一些運動安全問題引發的糾紛,往往給學校、家長帶來心理負擔,影響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甚至影響正常體育授課。
電腦、網絡游戲的普及占據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致使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相應縮短。
首先,應加強體育法規制度監察和貫徹力度,完善學校體育工作機制,確保學校體育和陽光體育運動落到實處。其次,通過定期開展競賽等體育活動,設置獎勵,充分調動學生運動情緒以及榮譽感,使學生愿意更多的參與體育活動。第三,加強師生運動安全教育,保證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管理,完善學校體育和陽光體育活動的安全管理,做好應預案,防止群體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以外傷害保險制度,確保正常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最后,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發揮學校、社會、家庭各自不同的作用,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杜絕學生沉溺與網絡游戲等不健康的活動。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大力宣傳“陽光體育運動”的意義與作用,讓學生能真正從內心深處接手“陽光體育運動”觀念。
事實證明,陽光體育運動對學生體質的提高有重要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問題,健康不止是體質的健康,也應包含思想的健康。我們應該從理論上建立“陽光體育運動”的正確理念,努力完善學校體育課程建設,使學校體育與陽光體育相結合,保證持續有效的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1]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索[J]體育學刊,2007,(8).
[2]陳仁蒙.“陽光體育運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09,(1).
[3]白鳳瑞,彭延春.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