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閱相關資料,我們發現在高校近十年的各種模式的體育教學改革都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作為衡量教學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可以說這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但是我們在實際教學和對學生的體育素養進行了解時,我們發現,學生因為體育考試和體質健康達標測試等方面的因素而被迫參與體育活動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成分。簡單的講,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他們在意識當中,對于參加體育活動,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體育活動帶給自己的快樂時光、自己在體育場上揮灑汗水所展示出的青春活力,這本應該是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在體育運動中應該體驗到的而且是必須體驗到的快樂,但是在實際了解中我們卻發現,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參與體育運動首先想到的是體育成績考試和體質健康達標測試,這是他們的首要動機,這種把考試和測試達標作為活動目的的意識、心態在體育教學中廣泛存在,那么我們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如何幫助學生從學習動機和意識上注重體育,并把體育活動單純的看做是自己的健身嗜好和自己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高校體育理論課主要講述的是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體育衛生和保健,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等,而涉及大學生客服體育運動中的不良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指導的內容較少,忽視了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教學的特殊功能。不利于學生正確的認識體育運動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提不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及熱愛。
目前,高校很多體育老師并不是體育專業的,尤其是公共體育部,大多老師是轉專業的,對各項體育運動項目缺乏精深,全面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上顯得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高校現有體育教材大多屬綜合類,沒有較精深的專項體育運動項目教材,缺乏針對性,實用性,滿足不了學生的興趣需求,不利于學生課后鍛煉,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現代人接觸的新事物面比較廣,大學生這個年輕的團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對各項新的運動項目充滿激情,而大部分高校教學內容局限于傳統的:三大球,田徑,武術等項目,滿足不了學生大眾廣泛地興趣愛好。
越來越多的學生比較喜歡運動,但受土地資源的制約,大多高校體育教學場地缺乏,不利于學生廣泛地參與體育運動活動,教學設施不夠齊全,或者太過陳舊,導致利用率過低,并且缺乏先進的,新穎的體育器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體育教師應當放下師長的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學生克服在各項體育活動中的不良心理障礙,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各項體育運動,并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愛上運動,愛上體育。
可以對轉專業的體育老師,進行在崗培訓,提高體育老師的教學經驗,改善體育老師的教學方法。培訓后的老師,子啊日常教學中更有自信,更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
針對缺少精深的專用教材的問題,應當對教學內容,教學教材經常創新,要深入了解大學生體育知識與體育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以終身教育和素質教育為中心,一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新的高校體育教育教材體系。
在開設傳統體育項目課程的同時,還應當增設各項內容豐富,符合大眾,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一些新課程,如:瑜伽,健美操,體操,網球,壁球,毽球,跆拳道,滑冰等。
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礎上,加快了體育場地硬件建設,滿足群眾健身的需要,如適當增加一部分體育教學場地,維護好現有的體育器材,增加一些新的體育設施,滿足學生課后活動、社團活動等的需求。讓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學生體育健身熱情,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通過增強健康的能力,形成增進健康的意識和習慣。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以“育人”為最高目標,以“終身體育”為主線,把“育體育心”、“社會需要與學生主體需要”、“增強體質與終身受益”三者緊密結合,推進體育改革。
[1]林志超.面向21世紀高校體育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周登蒿.學校體育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張威,張雅云.體育與健康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曲宗湖,李明.學校體育測評和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5]趙林泉,崔發城.普通高校群體體育教育內容的改革[J].體育科學,2007,(2).
[6]周勇科,崔承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J].體育函授通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