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乏新意,難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缺乏對體育的興趣,沒有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將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連接起來,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好習慣,使自己終身受益。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對大學生來講都是被外在力量強加于身的,如此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更何談大學體育教學目標。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高校體育教學中,普遍問題是:教師按照的意志、習慣制定教學計劃,學生按照教師的指示上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主導課堂、組織和指揮學生,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服從地位,在教師的監督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這種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體育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也更加深刻,逐漸認識到,體育運動對于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不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或運動量過大反而會對健康不利,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一定要結合不同學生的體質水平給以科學健康的運動建議,循序漸進的進行體育鍛煉。同時,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強調身心二元論,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應摒棄片面的“技能教育思想”和“體制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放松身心,給與學生必要的心理保健指導,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耐挫力,樹立正確的健康體育觀念。
隨著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其娛樂功能漸漸被人們發現,體育也開始慢慢走向社會、走向家庭。體育鍛煉已成為人們日常閑暇時間的主要活動,已經從單純的強身健體向娛樂生活轉變,包含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和社交活動的參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該滲透這種娛樂體育觀,跑、操、拳等傳統的體育項目無法滿足大學生的身心需求,需要不斷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增設新型的體育項目,使其與文化、娛樂相結合。
自我體育觀念代表一個人進行體育鍛煉到達了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即“從自身的需要出發,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和愛好,由我自己自覺自發的從事育我之體的活動”,從而實現人生的高效化和科學化,這種自我鍛煉、自我受益的自我體育觀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缺乏自我鍛煉的動機和主動性,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體育。大學體育教學是幫助學生實現“教育體育”過渡到“自我體育”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自我娛樂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要加強對這一方面的認識,注重大學生在各種條件下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樹立自我體育觀念。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該打破原有生硬的體育課程設置,在充分考慮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之上科學合理的設置課程,可以將體育課的類型劃分為競技型、娛樂型、健美型、技能型、保健型、開放式和康復型等七種形式,滿足學生不同興趣愛好的需求,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給大學生留有自我發揮的空間,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全面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
體育教學內容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在素質教育形勢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該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將藝術體操、健美操、太極拳、體育舞蹈等課程加入到日常教學中,將娛樂、健美、藝術與體育相結合,不斷拓展體育的功能,以美健體、寓教于樂,進而不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強化高校體育教育的作用。
新的評價體系應該建立在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觀念之上,減少學期末的終結性評價所占比重,加強對學生教學過程中表現的評價所占比重,同時還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年齡差異、身體素質差異等選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努力發揮評價方式的積極作用,是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的進行鍛煉。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未來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接班人,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革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為未來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1]吳長穩,于奎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J].中國成人教育,2007,(24).
[2]張德勝.我國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及其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1).
[3]陳寧生,馬兆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