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個體擁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是特定行為發展的必要條件,機體只有具備一種準備性狀態才能有效應對外界刺激,才能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
McGraw在她的雙生子踏三輪車訓練實驗里最早使用了準備性概念。以一對同卵雙生子Jonny和Jimmy作為測試者,Jonny從很早就開始接受豐富的刺激和練習,而Jimmy不給予任何訓練。到第十一個月的時候,開始對Jonny進行踏三輪車的動作訓練,但是從他開始接受訓練的第11個月開始直到第20個月之前,一直都不能學會訓練動作,直到第20個月時才初步具備了踏車的動作模式。而對于另一個在嬰兒期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雙生子Jimmy,到第22個月時教他騎三輪車,他幾乎立即就學會了。因此McGraw提出,不管兩個雙生子所受到的刺激經驗是多少,其動作發展的準備性對其習得特定動作是至關重要的。Jimmy發展到第22個月時已為騎三輪車做好了準備,因此很快獲得了騎車動作,而在第11個月時Jonny因為遠未準備好,由此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發展起騎車動作。盡管在有關如何確定動作發展的準備性特征上存在很大的爭論,但是,人們較為一致地認為,動作訓練必須基于兒童的發展水平。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專家學者對個體動作發展的一般進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常模資料。研究發現,雖然不同個體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從先天就具備的無條件反射到實現有目的的復雜動作技能的進程趨勢來看,個體的動作發展過程均遵循一定的順序原則。有關研究對動作發展的順序規律進行了概括,并不斷地補充和完善,使人們對動作領域的發展規律的認識日益加深。
人體動作發展的順序可歸納為:整分、首尾、大小三個原則。整分原則即個體最初對刺激做出的反射是整體的,而后慢慢分化。具體來講,即個體剛開始的動作是整個身體性的,模糊的,而后才慢慢分化為具體的、精確的動作。首尾原則即個體動作發展的順序及方向是至上而下的。
有關專家認為個體動作發展還有另外兩條規律。一是從中央部位的動作到邊緣部位的動作,即嬰兒最早獲得的是頭和軀干等位于軀體中線上的動作,然后是離中線較近的四肢部位有規律的動作,最后才是離中線最遠的、四肢最遠端的精準動作。二是動作發展順序及方向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從機械模式化的動作想著動作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上述發展順序的概括有助于人們認識動作發展的時間進程。21世紀以來,隨著方法和技術手段進步,學者們開始對動作進行多領域、多層次的全方位研究,采用動力學理論對動作進程進行系統全面分析,提出協調與控制是動作發展的內在基礎。
在人類對個體動作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入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其中關于動作發展的具體過程和機制問題的分析日益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從成熟論、學習論到認識發展理論,眾多研究者對此做出了不同解釋。21世紀以來,學者們開始運用動作發展的動力學知識去闡述動作發展的進程及機制。
具體地說,影響動作發展過程的相同或者相反的力量總是交織在一起,經過再組織后得到平衡,綜合對發展產生作用;個體的運動機能并不是絕對對稱的,而存在發展不平衡、機能不對稱的現象,對稱或不對稱的協調也通過相互作用的再組織實現;從動作發展的全過程看,個體各部位動作的再組織是一種自我調節過程,是經過從不穩定到穩定之間有規律的來回波動達到的。但由于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限制,這些觀點當時只是停留與理論構想,而無法得到實際的證據。
由此可見,在動力學系統論中,協調的活動被看做是由各個子系統的協同活動的復雜過程產生的,而不是源于成熟論的先天裝置“告訴系統怎么做”,也不是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的“動作的發展水平由認知結構的發展水平決定”。個體動作發展的獨特性由協調和控制過程的差異性決定。
協調及控制過程的發展程度顯示著動作發展是否完善。同時,動作的發展與協調和控制過程的提高也是同步的。
有關學者認為,個體直接控制的變量數量的直接減少原因是個體動作靈活性的增加。其結果是個體會產生適應特定任務的單元。這些單元通常被稱為協同或者協調結構。如射擊手將搶瞄準目標物進行射擊時,手腕或肩部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子彈偏離目標,但是對于手槍射擊能手,可以用肩部處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來補償和平衡手腕部位的力的變化。這種補償是經過練習得來的,手腕和肩部處的關節和肌肉通過經驗使之在功能上互相聯系,以整體的形式發揮作用。協調度的增高實質上是各部位之間相互配合的一定時間模式的完善。例如,在正常的走和跑中,膝蓋的彎曲和伸直動作與臀部、踝部的彎曲和伸直動作的關系是穩定不斷重復的。如果協調結構收到內在或外在力量的干擾,那么不同部位會很快進行調整達到最佳狀態以完成既定任務。
雖然個體的動作通過練習變得更加協調,但是這種模式的靈活性的增加不是無限度的。從總體而言,機體狀態、環境和任務三者的交互作用決定了某項能達到的最佳協調模式(Newel l,1986)。第一,機體狀態的限制包括神經和解剖學的限制,如神經沖動模式、身高、體重以及肌肉力量的變化等。第二,環境的限制分為物理和文化兩種限制,比如自主位移(主要指爬和走)的動作模式會受到物體表面特性(硬度和平滑度)的限制。另外跨文化研究揭示,父母不同的撫養方式將導致早期協調行為(比如坐和夠取)出現時間的顯著差異。最后,任務的限制是與動作目標相關的限制因素,個體為了使動作表現達到最優,會以特定模式組織肢體運動,以最快、最節省能量的方式進行活動。
協調和控制這兩個過程的整合使某個動作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使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即綜合協調和控制過程形成一個協同結構。這意味著同時形成了關于肢體運動的特定模式的一系列變式,以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以個體在走路時下肢的交替模式為例,為了讓走的動作適應情景的特定性,有必要調整控制肢體運動的特定參數,比如步長、擺幅和速度等,使之適應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而達到最佳表現,而這種適應就依賴于個體在執行動作過程中對內部(如肌肉的可調節度)和外部(如重力以及物體的物質屬性)條件的感知。許多特定模式的控制和協調是由系統自動完成的,比如感受器的自動反饋可以表明肢體現在的狀態并按照模式進行一定調整。另一方面,雖然這種調整是自動完成的,但是達到最優化表現的參數設置還是通過練習和經驗而習得的。從這個角度看,技巧動作就代表了協調結構的最佳參數設置,而練習和訓練則代表了設置動作參數的過程。綜上所述,協調和控制的協調過程是個體動作發展所具備的一種自組織功能,即個體可以綜合各種因素(包括個體本身和環境)發展起適用于本身和適應于環境的動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