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成分指組成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總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質、脂肪和無機質四種成分,這些成分的總質量為體重。對各成分的比例進行測定,能衡量一個人的健康水平。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問題。肥胖影響人類的健康,使人體的工作能力下降。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如果身體成份協調不合理,則會影響綜合的身體素質,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會受到疾病的影響。當前,大學生身體成分的特征與大學生運動能力及體質健康的關系如何,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日益重視和關心,也是當前體育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
受試者的抽取要體現出綜合性的特征。以我國普通高校在校18-23歲大學生為主。例如抽取1364人,其中男生760人,女生604人。
對學生身體成分的測定,主要采用皮脂厚度法,以日本產榮研式皮脂厚度計作為測定儀器。測量部位集中在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角皮褶、大腿皮褶、髂上皮褶、腹皮褶等。用日本長鈴木回歸方程公式計算各年齡組體脂百分含量。判定大學生體脂高及體脂低的標準:男子學生體脂超過20%,女子學生超過25%為體脂高,定義為肥胖類型。男子學生體脂低于5%,女子低于10%為體脂含量過低。
測試項目按照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規定的評價指標,測試方法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
運用Windows操作系統下SPSS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1)不同年齡大學生身體的一般特征。通過對18-23歲男女大學生身體成分特征及無氧、有氧工作能力比較進行研究,數據對比之后發現,大學生的體脂變化不是短時期的突變過程,而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改變的過程,男女學生在身體的成分上有很大的差別。在飽和度上,大學男生的體脂高于同時期的女生,不論男、女隨著年齡增長體重不斷增重的,體內的脂肪也會增多。反之,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下降的學生,體內的脂肪也呈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女生,在愛美之心的追求下,體重偏瘦,體內的脂肪下降的更加厲害。可以看出體重和脂肪有巨大的關系,而且是正相關的,脂肪能增加體重的總量。
(2)體脂正常與體脂不正常的大學生的體質差異,主要檢查的項目應包括:座位體前屈、肺活量體重指數、立定跳遠、握力體重指數和800米長跑所用時間。
通過研究表明,在18-23歲6個年齡組中,坐位體前屈、肺活量體重指數、握力體重指數3項指標體脂高學生各項指標都不是很好,與體脂正常學生相比,普遍較差,并且有顯著地差異。立定跳遠指標,體脂高學生較體脂正常學生差,在18、19、23這三個年齡組中的差別最明顯。從運動能力、生理機能能力方面來看,體脂高大學生明顯比體脂正常大學生差。可見,學生的體脂與身體的各項機能有密切的關系,對整個身體素質的影響很大。因此,保持正常的體脂是健康體質的一個基本保證。
(1)當代大學生的體質情況不容樂觀,因為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也不斷上升,但體內脂肪的增加量也呈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對于肥胖的人來說,體脂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瘦體型的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能力和體質都呈下降的趨勢。教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可以改善這種狀況。
(2)大學生在減體脂應注意的問題:大學生要對自己的身體成分隨時監督和評價,對身體身份方面相關的知識多家了解。體重不是評價是否肥胖的唯一標準,應從身體健康的方面來綜合考慮,密切關注自身體脂的變化,不要認為單一的節食就能減輕體重。有時還會走向方面。要注意身體的體育鍛煉,和正常的飲食作息,養成良好的習慣。
(3)可采取如下對策:每周進行2到3次的耐力運動,增強身體的韌性;平時注意參加運動,如散步、慢跑、騎車,避免大量的劇烈的運動項目使身體受損傷;大學成立減脂健身俱樂部,是進行肥胖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干預的最佳途徑。聘請專門的運生理學專家指導學生做科學減脂健身,學校要提供相應的體育設備,專家指導學生減肥時的飲食結構和運動量安排。
(4)把大學生的體質作為體育課的一個考核對象,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加強在校園媒體上的健康宣傳,提高學生的健康認知水平。
(5)講座是大學學習的一種有效的形式,現在的高校,文化性的講座占據的比例過高,相反體質健康的講座比較少,邀請某一領域專家經常性地舉辦體質健康講座,使學生對肥胖與健康形成正確認識,養成健康的觀念與生活方式,培養終身鍛煉的意識。
學生體質的提升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高校應該為學生體質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改善學校的體育設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為學生的鍛煉提供方便的條件,派專業的體育教師進行指導,開展豐富的業余課外體育活動,使學生在了解關于體育方面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的體質,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1]施惠娟.淺議健美操運動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9).
[2]郭德敬.高校健美操訓練策略的綜合性分析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3]郭冉冉.對健美操專項運動中柔韌素質的研究[J].科教文匯,2007,(9).
[4]田穎華.論健美操對高校女生生理機能的影響[J].三峽大學學報,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