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紅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00)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滿足生產一線需要的技術型、管理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職教師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認真開展科研工作,同時還必須具備與教學和實踐一致的角色認同和特質。本文試圖從勝任力的角度,從微觀個體層面探討高職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路徑,以期促進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推動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
勝任力(competence)由美國心理學家Mc Celland 于1973年在其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他指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就,除了擁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外,還取決于其深藏在大腦中的人格特質、動機及價值觀等。此后人們對勝任力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勝任力的定義、特征和建模。
從定義看,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個組織中績效優異的員工所具備的能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這一定義有3個特征:一是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必須與員工所在工作崗位要求緊密聯系。因為,對于某一工作崗位來說非常重要的知識、技能,在另外一個工作崗位上可能會成為制約員工發展的因素。二是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與員工的工作績效有密切聯系。三是不同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能將組織中績效優秀者與績效一般者加以區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勝任力的研究已從個體績效原理發展到改進組織績效的方法,同時進入管理層面[1]。高層管理者通過戰略管理辨別核心勝任力指導組織;部門管理者通過勝任力管理、激發和挑戰員工,挖掘員工潛能;個體員工的勝任力,即以卓越的方式完成某項職責所需的個人專業能力和特質。
從特征看,Mc Celland 認為跨文化的人際敏感性、人的積極期望、快速融入工作的能力是個體勝任力的主要特征。Prahalad和Hamel 認為提供進入變化市場的潛能、對終端產品的有意義的貢獻、對競爭者來說很難模仿的競爭優勢是組織勝任力的主要特征。MCI 在英國開發本國人力資源思想的指導和支持下,致力于研究通過增強經理人員的才能來提高英國組織的績效,并分別給出不同級別管理層的勝任力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從建模看,經典的勝任力模型主要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冰山模型由Mc Celland 提出,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方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個體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個體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作用。洋蔥模型由美國學者Richard Boyatzis 提出,就是把勝任素質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最核心的是動機,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越向外層,越易于培養和評價;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培養。
從個體角度而言,勝任力的概念和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素質提升的路徑,以及在該路徑下必須具備的條件。具體到高職教師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對專業課教師的特殊要求。理論上,盡管“雙師型”存在雙職稱說、雙能力說、雙證書說、雙師素質說等多種定義[2],但對高職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達成一致認同:一方面,高職教師必須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教學規律和方法,具備較好的教學技能;另一方面,他們必須對工程(行業)實踐有足夠的了解和經驗,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能理論聯系實際,具有高超的實踐教學或實驗教學技能,不僅能勝任專業理論課教學,還能勝任專業技能的教學,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
就高職教師而言,“雙師標準”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以下路徑獲取。
(1)牢固掌握并不斷更新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與專業相關的外延學科知識。只有對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熟悉精通,才能把課講得輕松自如,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否則只能照本宣科,成為書本的奴隸。教師只有擁有豐富廣博的、與專業學科相關的外延學科知識儲備,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這些知識儲備中,不僅要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美學、德育等基本理論,還要有外語、計算機等學科知識。隨著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相關技術升級,專業知識和相關外延學科知識更新速度加快,高職教師必須掌握前沿知識,持續關注學科研究進展和動向,主動學習并自覺運用。如多參與一些校內講座、同行的學術研討等活動,主動適應專業學科發展,在專業教學上掌握主動權。
(2)不斷積累教學實踐經驗。備課和講課,是提升教學能力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關鍵環節。備課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3個階段。在鉆研教材階段,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了解課程體系、掌握課程內在聯系,將基礎知識和技能按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4個層次進行初步分類排序,明確需要補充的內容,列出必要的參考書目,不斷提高教案的針對性。在深入了解學生階段,不僅要了解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了解學生的需要和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還要了解學生對學習本專業學科的目的、態度和興趣,因材施教。在設計教法階段,要考慮如何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運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語言方面,不僅要用詞準確、規范,符合邏輯性和科學性,還要講究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努力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內容,記憶深刻且不易忘記。在板書方面,既要使知識概括化、系統化,體現教學意圖,落實教學原則,又要理清教學思路,便于提綱挈領,更要突出重點,深化教學內容,強化直觀效果,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在使用現代教育手段方面,應盡可能運用多媒體,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3)不斷提升職業實踐能力。職業實踐能力是指保證教師個體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順利解決相關行業、企業生產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其外在表現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工藝設計能力、專業建設能力、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能力等[3]。提升職業實踐能力,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實現:一是積極參加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取得相應證書。二是積極參與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能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三是從事企業(實訓基地)一線本專業的實際工作,既可以采取脫產學習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工學結合的模式。積極參與學校的脫產學習,走向企業崗位一線,獲取操作流程、工藝技術、組織結構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提升指導學生實訓的能力。一邊從事教育教學,一邊從事本專業的實踐工作,如醫學類高職院校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參與學校附院開展的相關專業診療活動。四是積極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從科研中提升職業實踐能力。
無論是冰山模型還是洋蔥模型,知識和技能都是勝任力的外在表現。態度是構成素質的重要環節,一個掌握豐富知識和技能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勝任力強的人,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執業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是指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認識、情感、行為特征方面較持久的傾向和姿態。教師的教學態度既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高職教師要具備科學的教學態度,應遵循以下路徑:一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觀正確的教師,既不會對學生厭煩、遷就或不加約束,也不會要求學生對自己言聽計從、任意驅使,而是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以同情、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二是確立科學的指導態度。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充滿友愛、寬容、熱忱和有理有節的指導態度,最受學生歡迎。三是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必須與知識結構、認知水平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長相適應,并針對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改變。
“角色”原指演員在戲劇、電影中扮演的劇中人物。1934年,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把“角色”這個戲劇行業的術語移用到社會學理論研究中。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各種角色的總和,如家庭角色、社會角色等。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的期望。教師是一種社會職業,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教師的期望是不完全相同的。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當代教育中,有學者將教師的職業角色劃分為3個層面:在教學層面上,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師生關系層面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或心理咨詢師);在教師自我發展層面上,教師要成為自我發展的主人。就高職教師而言,其角色定位應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服務者、學生道德發展的引導者、科研和職業實踐者、創新理念的實施者。基于勝任力導向的素質提升,要求高職教師首先形成職業角色認知,理解所扮演角色應有的行為規范,根據職業角色的內涵規劃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矯正角色錯位和防止角色沖突。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較盛行,使“教書育人、行為示范、潛心治學、淡泊名利”等價值觀經歷危機與考驗。由于價值觀的扭曲,個別高職教師“身在校內、心在校外”,也有個別教師“追求享受、作風浮夸”。樹立與角色一致的價值觀,要求高職教師不斷反思、回顧自己的職業歷程,擺脫世俗功利的干擾,體會自身的職業價值,建立職業情感,樹立職業信心和職業理想,勇于承擔職業責任。
個性是在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和品質傾向的總和。不同人及一個人不同的職業階段,都具有不同的職業個性。個性一旦形成,就成為個體較穩定的人格特質。但在實際行動中,必須根據需要,不斷地進行調適。篤行信道、自強不息、崇德尚仁、積極向上,是教師的典型職業個性。就高職教師而言,在勝任力導向下,除要具有教師典型職業個性外,還要有積極塑造誠信創新的個性特點,以此推動個人的職業發展。
[1]劉欽瑤.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65-69.
[2]朱孝平.當前職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策略與方法評述[J].職教論壇,2009(9):4-6.
[3]趙志群.促進全面發展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J].職教論壇,20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