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軍,申志英
(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
現代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目標追求和價值原則,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教育界提出的歷史性任務。而哲學素養的深厚與否直接影響著創新能力的大小,哲學思想在創新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引領作用。無數的醫學科學研究史證實,醫學史上許多具有重大貢獻的大醫學家都很重視將哲學方法運用到醫學研究當中,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馬歇爾和沃倫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中的作用,均是在質疑傳統理論的哲學批判性思維的指導下獲得的;科拉娜對遺傳密碼的研究,默里和托馬斯對器官、骨髓移植的開創性工作,是運用哲學辯證法進行的醫學創新。僅1958—1990年諾貝爾醫學獎,就有16 項之多是運用哲學演繹推理提出假說而獲得的,如1987年獲得者利根川進關于抗體遺傳的研究,1988年獲獎者布萊克關于β受體阻滯劑治療冠心病的研究,無不閃耀著哲學演繹法的光芒。
時至今日,哲學思維仍然是任何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是哲學的跨學科本性決定的[1]。可見,在醫學的教學與學習中,加強哲學思想的培養與訓練,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活躍、更加完善和富有新意,而且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授人以魚,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如何在傳授醫學知識的同時,培養醫學生的哲學素養,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現總結如下。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2],明確提出“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可見培養醫學生哲學批判思維的重要性。目前,在醫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受權威束縛,唯書、唯師,從不懷疑權威;二是受傳統思維束縛,循規蹈矩,滿足于接受與背誦現成的結論。這些現象說明醫學生的哲學素養欠缺,極大地限制著醫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創新思維源于問題,問題意識始于批判。批判精神不僅是哲學的本質,而且是創新思維的前提。針對學生迷信權威的現象,我們努力營造一個尊重學生、包容個性、寬容失敗的學習環境,主張教師是對話者和理解者,以角色互換來“移情”和理解學生,從而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減少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的外部壓力。在醫學課程教學中,將醫學知識與創新思維小史料有機整合,精心設計教學案例,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案例研討,或分組討論、集中討論,或專題討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太顧忌自己的觀點是否與教材上的觀點、教師的看法有分歧,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提出質疑,不斷問“為什么”,不斷提出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欲望。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生物的進化就是生命發展運動的具體表現。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樣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生命都處在進化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超級細菌”并不可怕,它只是機體還沒有產生與之抗衡物質的靜止的特殊狀態,因為生物之間是彼此協同進化的。所以,人類也不可能研制出能夠殺滅所有病原體的藥物。疾病是一個運動發展的過程,如傳染病的發展過程分為4期:潛伏期、前驅期、癥狀明顯期、轉歸期,每期都有不同的表現。又如乳腺癌患者早期在乳房部位出現小腫塊,如果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到了晚期,就會通過淋巴道轉移,導致全身擴散,危及生命。再如,通過病理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所見到的病變,只是疾病的某一階段,并非它的全貌。因此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從靜態角度認識疾病現在的表現,從動態角度認識疾病可能發展的結果,掌握疾病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對指導臨床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普遍聯系不僅是哲學觀點,而且是創新思維的構建基點。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正是依賴學科之間研究思路的相互啟發與研究視角的相互補充。科學創新實踐表明,創新者都善于在事物之間發現和建立聯系,并對它們進行獨特的組合。1956年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維爾納·福斯曼創造發明心導管技術,隨后,他又將心導管技術與剛起步的X 光造影技術聯系,開辟了心臟介入診斷學。迄今,心臟介入診斷學發展成為一門學科,仍得益于外科學、內科學、影像學和材料工藝學之間的發展和聯系。每項重大科學突破無不是自覺或不自覺的辯證思維的結果。例如,運動療法學是以運動學、運動療法技術學、康復評定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學科為基礎的學科,這就決定了它與其他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之間的廣泛聯系。教學中,我們通過編制病例,分析闡明運動療法與藥物的關系、運動療法與理療的關系、運動療法與手術的關系、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的關系、運動療法與患者心理的關系、運動療法與傳統療法的關系,只有充分了解這些關系才會自覺地加以運用,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總之,我們要運用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組織教學,運用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開闊學生思路,引導和訓練學生在事物之間發現聯系,從普遍聯系現象中思考問題。
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沒有有關的物體的量的改變是不可能改變這個物體的質的[3]。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當病變處于量變時,似乎對機體沒有任何影響,當它發展到質變時,則對機體帶來致命的危害。如攝入膽固醇過高時,則形成高脂血癥,可導致冠心病發生。又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到重度時,則視之為癌前病變,可能發展成胃癌。在醫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用量變、質變規律來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對疾病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盡量將疾病控制在量變過程,防患于未然。
局部是組成有機體的各個要素,整體是各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人體是一個由各個系統和器官構成的完整統一體。所以,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局部的病變常影響全身,而全身的改變,也可影響局部的變化,如肺結核病的病變雖然在肺,一方面,表現為咳嗽、咳痰伴咳血,但同時它會引起發熱、盜汗、乏力、消瘦和血沉加快等全身反應。另一方面,全身狀態又影響著肺部病變的發展方向,當全身抵抗力增強時,肺結核病變則可逐漸縮小直到痊愈;當全身抵抗力下降時,肺結核病變可進一步發展,甚至擴散到全身,形成新的病灶。因此,在教學中,要樹立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思想,切不可只顧局部,忽視全身;或只重視全身而忽視局部。
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一樣,疾病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起主導、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治療疾病時,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適當處理各種次要矛盾。疾病過程總的性質不變,但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表現為不同的階段或分期,從而處理的中心環節也不同。在不同的環節必須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轉化,及時抓住主要矛盾,達到治療目的[4]。例如,我們在糖尿病的運動療法教學中,一方面肯定運動療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脂質代謝,改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改善合并癥;另一方面強調運動治療也存在潛在危險,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如果運動前血糖水平低,而運動時間恰好在降糖藥物作用的高峰期,運動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可以引起運動性低血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以矛盾的觀點分析運動療法的兩重性,使學生在處理問題時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綜合考慮運動治療的方式、強度、時間和時機,以防發生意外。
總之,在醫學教學中,運用辯證思維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教學,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地加以運用,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哲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1]王曉朝.哲學的跨學科本性與哲學的創新之路[J].江西社會科學,2007(1):8-13.
[2]國際醫學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2(2):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韓宜.淺談醫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