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學,李宇陽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0036)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選擇和確定與課程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實踐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新興的教學活動。有研究指出,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將教師研究性教授與學生研究性學習、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依靠教材與廣泛閱讀、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手段。研究性教學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既能使學生系統掌握扎實的學科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1]。
衛生法學是法學與醫學、衛生學等自然科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法律課程,一方面具有教學內容多的特點,包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行政執法、醫療糾紛處理等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法律制度,對民法、行政法、刑法和訴訟法等基本法律的原理和制度均有涉及;另一方面具有教學時數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以往教學由于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下課背課本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導致學生不但無法深刻理解和掌握衛生法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而且不能運用和創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教會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根據衛生法學課程的特點,開展研究性教學應符合以下要求:首先,實現衛生法學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機結合。其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的條件,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研究工作。再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科研結合的氛圍中,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最后,鼓勵但不限于必須得出結果,注重研究、探討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就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研究性教學方法具有開放性,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實施。自2010年起,我們在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部各專業的衛生法學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建立以啟發、訓練學生法律思維為目的,傳授學生法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探究、文字表達等多種能力的研究性教學方法體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我們的經驗,對于衛生法學課程而言,使用價值最大的當屬專題研究教學和案例分析教學。
任何法律理論和法律制度都因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而產生,并隨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培養法律思維,動態地學習法律并運用法律分析、解決各種問題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素質,專題研究就是直接服務于這一素質培養的重要教學方法。通過提出要求、進行準備、開展研究、匯報評價等教學過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熱情、兼顧傳授學生法律知識和法律方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學效果。
在專題研究教學中,教師提供的課題應當富有啟發性,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且與學生未來職業工作密切相關。例如,我們在針對衛生管理專業學生開展的專題研究教學中,設計了“乳制品食品標簽的規范性調查研究”、“醫療糾紛處理第三方調解機制效果調查”等多個課題供學生選擇。專題研究教學需要在課題開題和方案論證中,刺激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常規性問題和非常規性問題。問題解決活動有可能使學生激活自己的原有經驗,通過積極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設。專題研究教學始終誘導和鼓勵學生發現較復雜、較深層次的問題,把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問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等作為課題結題重要的評價標準,注重問題的解決是基于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2]。
專題研究教學應當采用研究小組的形式進行。在研究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各研究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要強調各研究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問題的提出可分頭或由專人進行,但問題最終確定和解決應當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研究完成后,由研究小組共同或指定專人撰寫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并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評價。
案例分析是一種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釋法、教學相長、注重分析、培養能力的特點,可以讓學生把需要學習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與未來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案例的選擇與組織是案例分析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由教師選擇能把所學知識系統聯系起來的真實案例,尤其是社會熱點事件,使學生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從總體上把握及應用所學知識。如我們在給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衛生法學課程的過程中,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的患者殺害實習醫生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及時將其作為案例分析教學的材料引入課堂,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研究興趣,還教會了學生醫師執業權利義務、權利保護以及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法律知識,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也可以由教師指定主題,學生自行查找并撰寫用于分析研究的案例。案情的敘述應一目了然,具有真實性、生動性、變化性和可再現性,切忌只平鋪直敘具有法律意義或與旨在傳授法律概念、制度和理論相關的事實,將豐富的社會生活簡單化[3]。在案例分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作出決策和選擇,解決案例中特定的問題,進而從案例中獲得某種經歷和感悟,而且要引導學生探尋特定案例的復雜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此外,教師還可假設或變更一些條件,讓學生進行討論,有時甚至可以故意提些錯誤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從錯誤的迷宮中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推理方法[4]。
案例分析教學也應當采用研究小組的形式進行。在案例分析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各研究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要強調各研究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對于由教師指定主題,學生自行查找并撰寫的案例,查找工作可分頭或由專人進行,但案例的選擇和撰寫應當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決定,并在小組討論結束后,進行問題設計和案例分析。由研究小組共同或指定專人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并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評價。
作為兩種主要的研究性教學方式,專題研究教學和案例分析教學的實施細節雖有差異,但其要點大致相同,可分為以下3個主要階段。
無論是專題研究教學還是案例分析教學,研究的主題均應圍繞專業目標以及學生未來工作實踐所需進行設計。確定主題之前應當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全面了解專業開設的法律課情況、學生法律知識掌握狀況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為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定主題時不能僅滿足于對法律原理和法律制度本身的探討,要適當聯系相關的醫藥衛生專業知識和醫藥衛生領域的難點和社會熱點問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如針對臨床醫學專業,應側重于依法執業、醫療管理、醫患關系、醫療損害等涉及法律制度的課題和案例。專題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數量一般控制在所有學生每學期分別分組完成1~2個為宜。
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小組合作研究活動。因此,本階段是研究性教學的關鍵環節。
如前所述,無論是專題研究教學還是案例分析教學均采用研究小組形式進行。學生分組一般依據學生自愿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專題研究教學的學習和研究過程:各小組成員自主學習和分工查找資料;各小組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提出問題并加以論證,共同撰寫研究報告。案例分析教學的學習和研究過程:各小組成員自主學習和分工查找案例;各小組對所搜集的案例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對問題形成初步的構想,并加以論證,共同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研究資料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支持作用。教師應當精心準備,布置好研究任務,明確學習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時解決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提出的問題。其次,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開始研究之前先學習教師指定的教材、講義和有關知識,對研究主題涉及的課程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并在研究過程中及時將存在的疑惑和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反饋給教師。最后,研究資料是學生進行研究的認知工具。研究資料中的理論材料往往來自于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或網絡評論,案情事實或社會事件發生、發展情況以及有關爭論則主要來自于新聞媒體的報道。
匯報和評價是研究性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和應變能力,并對學生的研究成果、研究態度進行考核與評價。具體操作過程為:各研究小組向全班匯報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回答來自同學和教師的提問并接受考核,最后由教師對研究情況進行歸納總結。
匯報應當圍繞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介紹進行,但不限于書本知識的討論,要著重對與研究主題有關的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爭議進行分析、探討和研究,關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盡可能讓研究小組成員都有發表自己見解和意見的機會,同時允許小組之外的學生提問并展開討論。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對研究專題或案例涉及的主要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并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與遷移。教師總結不能簡單地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應注重啟發,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績評定重在考核學生的研究情況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主要考查學生的課題設計、研究和匯報或案例準備、分析和匯報情況。具體考核方法:專題研究考核成績由課堂表現、研究情況和專題研究報告3部分組成;案例分析考核成績由課堂表現、研究情況和案例分析報告3部分組成。各部分均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其中專題研究教學的課堂表現、研究情況由學生評分,專題研究報告由教師評分;案例分析教學的課堂表現、研究情況由學生評分,案例分析報告由教師評分。
[1]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5-28.
[2]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陳仕學.醫學院校法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66-68.
[4]李強.推廣案例教學法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2(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