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本組患者108人,男96人,女12人;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5.3歲。創面大小:5 cm×10 cm~30 cm×35 cm,并有不同程度的壞死、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質外露。傷口性質:單純皮膚缺損32例,嚴重皮膚缺損10例,皮膚損傷伴有骨質外露66例。受傷原因:以車禍、高處墜落傷及機械絞軋傷居多。創傷時間:2~72 h。
1.2.1 成套的專用敷料 負壓封閉引流(VSD)敷料——負壓封閉引流專用敷料,是一種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泡沫,具有極好的組織相容性,不會引發再感染;材料不降解,無纖維脫落,在規定使用期限內不會引發感染;同時具有很好的透水性能,耐受負壓,并不阻礙液體和小顆粒通過。
1.2.2 多側孔引流管 直徑0.8 cm,包埋在VSD敷料中。
1.2.3 生物透明性密封貼膜 英國3M 公司生產,具有良好的透明、透氧和透濕性,可防水和防止細菌侵入。
1.2.4 負壓引流裝置 均采用中心負壓引流裝置。
在VSD敷料外覆蓋生物透明性薄膜,覆蓋范圍應超過創緣3 cm 以上,保持創面的封閉性。連接負壓源:將引流管連接中心負壓裝置,調整負壓值到0.017~0.060 MPa[1]持續負壓引流7~10 d。嚴重感染伴特大面積創面者,需要更換3~5次VSD敷料行負壓封閉引流。
在接受VSD療法的108名患者中,5人未經植皮創面直接愈合;48人經7~10d 封閉引流,創面肉芽組織平坦、新鮮,毛細血管豐富,創面無明顯水腫,行植皮或縫合后愈合;32人有少量黃色分泌物,未經特殊處理,無感染發生,于7~14d后行植皮術;23人創面大且創面邊緣不整齊,多次置入VSD敷料后,創面逐漸縮小,后行植皮術后痊愈,無局部并發癥發生。與既往病例比較,總住院費用平均降低30%,換藥次數平均減少15次,植皮時間縮短7~10d,平均住院時間縮短20d。
患者大多為急性創傷,受傷后肢體劇烈疼痛,伴有活動受限,加之對傷情缺乏認識,心理負擔較重,擔心手術的成功率及預后,易產生極度焦慮和恐懼心理。針對以上狀況,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溝通,加強宣教,向患者全面介紹VSD的優點及成功病例,展示我院成功病例圖片資料,及時消除患者的緊張不安及恐懼等不良情緒,解除其思想顧慮,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由于患者出現大面積皮膚撕脫傷,機體在應激狀態下處于負氮平衡,即為高代謝反應,同時負壓封閉引流時引出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因此,應鼓勵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給予靜脈營養支持,如輸注白蛋白、新鮮血漿、水解蛋白等,以維持機體正氮平衡。另外,還可應用生長激素進行機體代謝調整,促進正氮平衡[2]。本組中10例有嚴重皮膚撕脫傷伴嚴重感染,機體代謝紊亂,應用生長激素后效果較好。
常規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體溫的變化,如果體溫持續升高至38°以上,則提示受傷創面負壓封閉引流無效或有感染的趨勢,應及時檢查創面更換VSD敷料,并給予抗感染治療。同時,動態監測白細胞計數,最好隔日一次,防止不良后果的發生。
VSD敷料鼓起,管形消失,表示負壓失效;創面塌陷,管形存在,說明負壓封閉引流持續有效無異常。保持持續的高負壓狀態能及時引流出創面的滲出物及壞死組織,使創面很快處于潔凈狀態;同時它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退,有效改善創面微循環,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因此,要嚴格落實床頭交接班制度,及時做好護理記錄,防止引流管牽拉、受壓、折疊,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不可隨意調節負壓,并備有半透膜、三通接頭、電動負壓吸引器等,以確保負壓安全有效。有研究表明,貼膜的透氧透濕能力有限,易發生厭氧菌感染[3],因此,5~7d更換一次泡沫材料,清潔、消毒創面周圍皮膚,每周對引流液進行細菌培養。本組有6例出現VSD敷料鼓起,半透膜內有少量滲出液積聚,經檢查發現有部分三通接頭被堵,其中2例更換接頭,4例拆開三
通接頭,用20 ml 注射器灌沖肝素鈉生理鹽水幾次后直接負壓封閉引流即可,6例均未影響VSD的治療效果。
VSD是一種高效引流技術,其體現在全方位高負壓下被引流區的“零積聚”,可以及時吸出創面滲出液[4],防止液體積聚成為細菌培養基;同時傷口被透明敷料封閉可防止細菌進入,因而能有效地預防創面感染。因此,負壓封閉引流管的護理尤為重要,妥善固定引流管,既要防止張力過大而滑脫,又要防止引流管太長致打折而不通暢,應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狀,并準確記錄。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仔細檢查引流裝置的密閉性能,注意引流管有無裂痕,引流瓶有無破損,各銜接處是否密閉,防止交叉感染。經常擠壓引流管,防止被壞死組織和血凝塊堵塞,并隨時保持引流管在負壓狀態下通暢,使創面處于均衡負壓狀態。
運用VSD治療大面積皮膚撕脫傷,其優點是不言而喻的,綜合研究發現其治療機制為:充分負壓可有利于減輕組織水腫,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肌肉、組織、神經缺血;同時為創面提供了吞噬細胞和抗體成分,有利于發揮血液循環功能,從而改善局部肌肉、組織、神經缺血;封閉的創面可隔絕與外界接觸,防止外來細菌的入侵,降低感染概率,為創面提供保護性的微環境,從而有利于細胞生長和組織修復,促進創面愈合;引流可將存留于傷口局部的壞死組織、細菌、有害代謝物和滲出液等充分吸出,降低了局部細菌繁殖和有害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循環的概率,避免器官功能損害;局部放置沖洗管、引流管,局部應用可氧化劑,拮抗缺血再灌注損傷,并有效防止引流管堵塞;它與傳統的清創換藥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臨床意義。在臨床應用VSD過程中,除了事先需對創面徹底清創,常規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外,還需經常檢查引流管通暢情況,一旦發現引流管堵塞應盡快利用沖洗液沖管,否則會因堵管而致負壓吸引失效。針對壞死組織較多和并發感染的創面,雖不主張局部用藥,但在引流期間沖洗引流管管腔時加用少量敏感抗生素,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顯示,在應用VSD過程中,護理配合很重要,只有患者配合積極、感染控制徹底、營養支持到位、臥位正確、負壓封閉引流通暢、引流監測仔細,才能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縮短創面愈合的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因此,利用VSD治療皮膚軟組織大面積缺損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方法,且方便護理,透明貼膜便于護理時觀察創口,減少患者換藥時的痛苦,減輕醫務人員換藥工作的強度,同時可減少抗生素的用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降低患者的治療護理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1]裘華德.負壓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李曉耘.持續負壓引流在四肢感染傷口中的應用[J].美中國際創傷雜志,2006,5(2):45-47.
[3]徐琰,姚文章,黃顯凱.負壓封閉引流(V S D)治療損傷感染創面的臨床觀察[J].創傷外科雜志,2001,3(4):311-312.
[4]代慶春,張敏,姚元章.真空封閉引流在創傷修復中應用的現狀和展望[J].創傷外科雜志,2007,9(4):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