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勤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
現代醫學教育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以及群體保健、預防和主動參與的模式,這對高職高專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職高專醫學生在高校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普通高校往往以本科生為主體,以研究生為重點,高職高專醫學生幾乎不能引起重視,尤其是在人文活動方面[1],各種活動開展得再出色也只能屈居其次,久而久之,高職高專醫學生對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失去了信心,輔導員也失去了斗志,只是簡單應付,長期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對于獨立的高等衛生職業技術學校(院)來說,情況更為復雜,因為學校內既有高職高專醫學生又有中等衛生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由于考慮到中職生年齡偏小、社會閱歷少等特殊情況,很多學校采取封閉式管理的方法,使得高職高專醫學生同樣被“封閉”,接觸社會的權利被剝奪了,何談了解社情、民情,人文素質教育成為空談。
我國高職高專醫學教育起步較晚,發展歷史較短,基礎薄弱,并且長期處于教育的邊緣位置,加之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本科教育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高職高專醫學教育為了生存和發展,將學生的就業作為學校的生命線,強調基礎課教學的應用性,以技能訓練為主,學校甚至使用四年制和五年制本科教材的壓縮版授課,擠占了學生大量的業余時間。這使得高職高專醫學生因就業、考證、功課緊張而沒有時間閱讀一些需要品味、思考的文學、藝術作品,對中外文學、歷史以及哲學知識了解甚少,自然科學基本知識缺乏,內涵建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高職高專醫學生很多在中學階段是佼佼者,但在高考中因為各種原因使自己與中學的同窗好友有很大差距,當現實與自己的目標定位落差過大,便產生了失落感,甚至有的學生破罐子破摔。
在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影響下,不少學生唯技術至上,崇尚自我,信奉個人奮斗,表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在人際交往和處理人際關系中表現出較強的個人主義,難以擺正自我與他人、集體的位置。很多高職高專醫學生在校就受到社會道德滑坡現象的影響[2],不能按醫學職業行為規范進行醫療活動,認為收病人紅包是自己的正常收入,認同人生的價值在于索取,不能正確看待藥品回扣、器械回扣等問題,出現信仰危機和精神追求懸浮。所謂懸浮是指對真善美不知傾心歌頌,對假惡丑缺乏痛恨鞭笞,對良知、情感、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懷的漠視,沒有道德楷模,不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1]。道德觀念模糊,是非不清。
網絡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對我國實施“西化”與“分化”戰略,高職高專醫學生的思想也受到影響;市場關系向黨內政治生活滲透,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盛行,使高職高專醫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特點。“官本位”與“錢本位”順利對接,權力私有化、商品化、資本化現象日益嚴重,使得一些學生價值取向模糊,對人生價值失去判斷標準;不少學生認同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如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這些現象令人擔憂。
學校要對高職高專醫學生實施正面引導,順應時代特點和社會發展要求,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強調政治立場的堅定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尤其要堅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學校教育中的指導地位,自覺抵制來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的滲透。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的主流形態,為高職高專醫學生提供科學的價值導向,有效抑制市場經濟對思想道德建設的負面影響,強調思想道德的純潔性,使高職高專醫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高職高專醫學生要有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積極投身于技能鍛煉和素質提升中,要肯實踐、敢實踐、多實踐,勇于打破常規,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高職高專醫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將技能學習作為重中之重,作為就業的敲門磚,還要注重提高人文素質修養,盡可能多地選修文學、歷史、哲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學習孫思邈、白求恩、南丁格爾等崇高的奉獻精神,并將其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根基。在當今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高職高專醫學生要把自覺自律的道德觀念作為自己人文素質的底線,教師則要幫助、引導他們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學校要對高職高專醫學生所處的現狀做到全面了解,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日常管理都要根據高職高專醫學生的特點、愛好和能力及不同的成才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引導他們有意識、有選擇地參加適合自身情況的各種素質拓展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盡可能減少與本科生之間的比賽和競技,增強其自信心,切實使高職高專醫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增長才干,學會與人相處。同時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高職高專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訓練和幫助。對于獨立的高等衛生職業技術學校(院)既有高職高專醫學生又有中職生的校園文化活動[3],則要轉變觀念,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校園文化活動延伸到校外,使高職高專醫學生能更多地接觸社會,在社會大環境中豐富人文素養。
從高職高專醫學生入校起就灌輸“醫學的本質是仁學,無愛者不能行醫”的思想。在入學教育中不僅開展“醫學生誓言”的宣誓活動,而且還要邀請相關專業教師詮釋“醫學生誓言”,幫助學生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含義,認識“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包含的意義,思考“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現實意義,讓他們真切體會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身負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樹立起為祖國醫學事業和人類健康獻身的偉大志愿。通過莊嚴的宣誓和神圣的職業思想教育,使高職高專醫學生樹立奉獻意識,形成嚴謹盡職的態度。同時學校在招生宣傳時還要對學校和專業做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入校前就對“醫學是什么、未來怎么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入校伊始通過舉行“向逝者、遺體捐獻者致敬”活動或在醫學生第一堂人體解剖學課舉行“向尸體默哀”活動,使醫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強化愛心意識。通過走訪基層讓醫學生了解民情、社情,用實際行動傳播愛心,讓高職高專醫學生的愛心文化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成為仁術精神的現代傳人。
[1]張大慶,陳琦.中國醫學人文教育——歷史、現狀與前景[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
[2]袁偉,蔣曉君,黃茂華,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1(12):1182-1183.
[3]廖虎,杜亮.加強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醫學教育探索,2009(3):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