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肖云霞
(1海原縣海城鎮學區;2海原縣惠民小學,寧夏 海原 7518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克服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不利條件,發展壯大了中小學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教育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嚴重地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認識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善西部地區農村中小教育現狀。
教育管理是現代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透視與分析西部農村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助于推動西部農村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管理的發展與前進。西部農村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中最大的難題是師資短缺、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效益不高和教育質量不高。事實上,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制約農村學校的發展外,校園管理的滯后也是阻礙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政策上的問題。
國家、省、市、縣對農村學校投入嚴重不足,在農村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學校的教室極其簡陋,課桌椅破舊不堪,教學條件極其落后,經費的短缺嚴重影響著農村教育的發展。目前,特別在西部貧困地區,縣、鄉級財政非常困難,無力為農村中小學撥付教育經費,就使得這些學校的發展停滯不前,實行校本管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等美好期盼都是很難實現的。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按學校學生人數撥給,所撥經費僅能維持學校的基本開支,對于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學校場地和器材條件的改善,則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條件的要求。造成了學校在環境設施條件不足的條件下,學生多,班額大,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費力,管理難度大,教學效果不佳。
(二)校長的責任和權力不明確,工作中信心不足,辦學沒有自主性。
近年來,農村中小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特別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課改,虛的多、實的少。從社會角度看,學校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教育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和亮點。但是,從當前的實際看,絕大多數中小學校長長期處于被動管理的地位,學校基本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更沒有制訂較為長遠的發展規劃。校長在實際工作中只是一個上傳下達的角色。這種善不僅嚴重抑制了校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賴性,造成了惰性心理。已經不習慣對教育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對關乎國計民生的教育事業缺乏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農村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低下。
由于西部農村中小學大多處于交通閉塞,生存條件較差的地方,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受當地方言、宗教的影響,使得農村教師的起點不高。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師責任心差。由于農村的經濟條件差,生活比較艱苦,很多教師難以安心工作而外流。如此頻繁的教師流動使農村教師隊伍非常不穩定。教師隊伍不穩定、師資配備不齊、學校規模小,最終導致農村學校的教科研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還有一些農村教師既沒有圖書資料,又沒有現代網絡,有的只是自己在學校讀書時所掌握的一些知識和在工作崗位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教育教學技能,而外出學習、參加培訓的機會非常少。在農村中小學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科學教育也就一直是與人文精神分離的。在如此孤立的科學教育環境中,學生自然就沒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這些都使得農村學校整體上師資缺乏、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四)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對廣大教師和教師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要求廣大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改變過去的教師課堂專業生活方式。并且,還特別提出,中小學教師要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反思中進步,從而有效地提高專業化水平。在西部農村中小學由于貧困地區教師觀念陳舊、教師隊伍參差不齊,教師積極性不高,無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學校經費緊張,教學設施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盡管教師也參加過各種新課程培訓,但面對新教材,如何實施新課程新課標,往往不知道該怎么辦?相關課程沒有開設,沒有走出自己的路,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許多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形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對所學的知識不求甚解,一離開書本便一片茫然,無所適從。再加上學校和上一級主管部門總是以考分、升學的人數評價一個學校的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業績,并未從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學生和肯定學生。
(五)校風、學風存在的問題。
一些學校的少數教師存在一種極不負責任的現象,如與某位學生要好,所以即使該生沒有參加考試或不及格,都能取得好成績,或者,為了不想出補考卷而讓班上所有同學全部通過。一些學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師奇缺,加之教師待遇低,導致心理失衡,教師難以集中精力在教學上。教師沒有得到應有的職業培訓和學歷的提高。教師的不安定影響了學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學生流失留下的絕大多數是多少有些問題的學生,沒有一部分好的學生帶動這些問題學生,全靠教師教育,真的太難了。厭學的學生不斷增加,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課堂上有睡覺、聊天現象,自習的效率不高,臨考突擊。這勢必影響校風,學生自學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靠慣性學習,圍繞考試學習,課余時間利用率不高。學習價值觀念不正確,表現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心情浮躁,動力不足,不少學生根本不在乎成績的好壞,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度,根本沒有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面,個別班級不團結,搞小團體,班風、寢風不正。經常打架,出風頭,打爛門窗,甚至毆打教師等現象時時發生,這種現象嚴重地敗壞了學校的校風和學風。
(一)國家和省加大對西部農村學校的財政支持。
要想切實推進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的發展,提高西部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政策就必須向西部農村學校傾斜,給落后地區適當的照顧,加大教育專項資金的數額,這樣才可能逐步縮小地區教育投入差距,從根本上解決西部農村中小學的癥結。
(二)校長要明確職責,超越自我。
校長首先要明確自身職責,端正辦學思想,順應時勢,與時俱進,承擔起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課程結構,推進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校長必須針對當前農村學校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的實際情況,尋找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堅持用創新精神和創新辦法解決學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校長的思想是否領先,觀念是否超前,方法是否先進,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行為,關系到教育事業的大事。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長應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果敢地占領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引導教育新理念,實踐教育新思想,探索教育新方法,總結教育新經驗。主動站在教育改革的風口浪尖,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辦出學校特色。
(三)善待教師,穩定教師隊伍。
教育行政機關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制定出合理的辦學評價方式,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從教學內部來看,教學效率取決于師生互動的實際效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素質。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貫徹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去。由于貧困地區不僅引進教師困難,而且現有教師的外流嚴重,造成教師嚴重缺失,且教師合格率較低。這是發展貧困地區教育的一大障礙,必須加以解決。所以,當地行政機關對教師的調節應該有一個宏觀調控,應以有利于學校發展為前提。要以一種再窮也不能窮了教師的精神穩定教師隊伍。教師的流失應該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發揮繼續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決貧困地區面臨的困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有關部門也應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貧困地區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
(四)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
為了使課改不遭遇難堪,為了我們花大力氣取得的成果不至于付諸東流,為了鞏固成果,針對西部農村中小學實際,還要特別注意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這樣既有效地保護和繼承了民族傳統文化,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愛國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多方面需求,為國家培養多方面的有用人才。另外,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也可以積極吸收社會多方面的資金,加蓋校舍,改造薄弱學校,解決部分學校班額過于龐大的問題,從而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