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常州歌舞劇院,江蘇 常州 213000)
隨著青少年校外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素質的全面提高,紛紛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其中舞蹈作為一種豐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幼兒舞蹈通過形象化、趣味化、夸張化、生活化的表現手法及動作,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它是對幼兒進行藝術熏陶和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如何在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前提下,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讓舞蹈教師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幼兒在自身的活動和良好的情感體驗中,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為此,我就自己多年的舞蹈教學體會和對幼兒舞蹈教學的認識,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舞蹈教師要明確幼兒舞蹈教育的任務和目的,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感興趣的題材。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我們應當選擇一些節奏歡快、活潑、優美的音樂來讓幼兒學習。如:苗族的《桿歌》、傣族的《孔雀舞》、新疆的《我們新疆好地方》、藏族的《坐上火車去拉薩》等各民族膾炙人口的優秀曲目,這些音樂活潑、優美,孩子們一聽到這些音樂就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還會手舞足蹈、搖頭晃腦地跳起來。如:藏族舞蹈《坐上火車去拉薩》音樂優美、抒情,給人一種優雅、豪放的感覺,因此,在活動中幼兒一聽到這個音樂就會很自然地揮動手臂翩翩起舞,模仿藏族走路、背水的樣子,幼兒對這個舞蹈的基本動作也很快地就掌握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音樂和舞蹈教材,這直接關系到活動的成效,也是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是使幼兒對舞蹈感興趣的基礎。
從第一節課開始就應培養幼兒在動作與音樂節奏相配合時的感覺。教師在為課堂教學設計基礎訓練的某個動作或組合時,首要的是關注所選曲目的風格、節奏是否與其動作或組合風格韻律合意,并且是否能抒發相應的思想情感與動作組合相統一的風格曲目能充分抒發與之相應的思想情感,這樣的曲目在課堂排練中能較好地觸動學生的興奮點。舞蹈與音樂密不可分,舞蹈者在表演中,其內在情感被激發的依據是音樂。舞蹈形象是一種隨著音樂飛翔的形象,它的激情和體驗是蘊藏于對音樂的感受之中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節拍特點,用不同的舞蹈語匯來正確表達感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積累、不斷鉆研和提高形體表現能力。只有想象力和各種能力得到增強,表演時才可能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音樂在舞蹈世界里自由翱翔。
舞蹈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調動他們學習舞蹈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用準確規范、優美動人的舞蹈示范來感染學生,并充分運用各種形式與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因此,幼兒感受舞蹈作品必須以感性知識為主,更多地依賴于主動、直觀的形象。在活動中我們應利用多種形式、教育手段來讓幼兒感受舞蹈作品,讓幼兒能逐步投入舞蹈這種意境中去。如:我們在讓幼兒學習民族舞蹈時,民族舞蹈的音樂有的熱情奔放、有的豪爽見長、有的韻律含蓄。因為幼兒對這些民族舞蹈的音樂一無所知,因此我們在教學習跳民族舞之前,就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了解各民族舞蹈的不同風格。如:在學習藏族舞《小小康巴漢子》時,我們就利用圖片、錄像等多種方法,來讓幼兒感受藏族舞的豪放、動作的剛勁有利;蒙古舞是草原生活的藝術化,舞蹈表現的是一種陽剛之美。因此,在學習蒙古舞《草原小騎兵》時,我們先讓幼兒了解蒙古人的生活習俗、蒙古人的穿著打扮,在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讓幼兒學習蒙古舞的一些基本動作。這樣不僅僅讓幼兒進行動作的學習,還讓幼兒從中了解了蒙古人粗狂、熱情的性格特點。
隨著“興趣”的建立,教師在課堂上為擴大知識面,可以介紹舞蹈的類別、流派及藝術特點等,并輔之以相應的舞蹈動作,使學生了解舞蹈類型的文化內蘊、價值取向和其中蘊涵的深層的民族心理等,由此而讓學生在“趣”中得到收獲,提高對舞蹈的認識,增強自信心,萌發強烈的求知欲。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吁“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中外教育專家也認為:“未來人才素質的要求,首先是創造性,培養創造性應從幼兒抓起。”當前幼兒音樂教學中,普遍重視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而音樂中的舞蹈創編教學活動更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激發幼兒的創造激情,又能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
(一)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創編。
任何一種創造性活動都是想象和推理的結合。一般來說,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夢想階段、詩人階段、發明階段。為此,我們針對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循序漸進地安排舞蹈創編活動中的難度和容量,使幼兒自然地產生對創編活動的興趣,并獲得愉快的情感。
1.幼兒聽音樂,自由想象,并用動作加以表現。
我們嘗試為幼兒播放不同性質的樂曲,如優美抒情的《搖籃曲》、鏗鏘有力的《進行曲》、活潑歡快的《四小天鵝舞》等,讓幼兒在音樂的氛圍中憑借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隨意用動作進行表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師要注意鼓勵幼兒獨特的表現和想法,并給予鼓勵和肯定。如小班幼兒在欣賞《搖籃曲》時,幼兒能憑借想象做出不同的抱娃娃、哄娃娃睡覺的動作,如雙手抱娃娃搖晃,兩手前后搖搖籃,抱雙肩拍娃娃,等等,這都是幼兒聽音樂自由表現出的動作,充分發揮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幼兒根據音樂主題進行有目的地創編。
在幼兒對舞蹈創編產生初步的興趣后,我們就要逐步提高要求,進行有主題的創編。如歌曲《小樹葉》,在幼兒充分感受樂曲后,圍繞主題創編出了小樹葉在空中像小鳥一樣飛舞、旋轉,并慢慢撲向大地的動作;有的幼兒還編出風伯伯、大樹媽媽等音樂形象,用舞蹈動作更好地表達了主題。
(二)讓幼兒掌握創編活動的漸進性、順序性。
任何一種活動的發展都應有其漸進性、順序性,舞蹈創編活動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嘗試讓幼兒掌握這一規律,從單個動作創編到樂句、樂段的創編,再到整首樂曲的創編。首先,進行單個動作的創編,并加以變化,讓幼兒先編單個動作,然后根據這一信息展開聯想的思路,創造出變化的相似動作。如舞蹈《摘葡萄》,幼兒先創編出了單手挽花摘的動作,隨后啟發幼兒根據這一動作進行聯想,隨著形象思維的不斷遞進,幼兒創造出了雙手摘、單手輪換摘、站著摘、跳起摘等相似并加以變化的動作,其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其次,引導幼兒一樂句、一樂段的創編在幼兒掌握單個動作創編之后,可選擇舞蹈中的某個樂句或樂段進行創編。如《擠奶》舞中,第一段表現蒙古族風格的動作,可由教師設計,幼兒模仿。第二段表現小朋友玩耍、游戲的情景,可由幼兒創編。創編時,幼兒加入自己生活中的動作和經驗,創編出了你追我趕、圍起圓圈舞蹈等場景,較好地表現了樂曲內容。最后,讓幼兒進行整首樂曲的創編。在幼兒有了一定的創編經驗,積累了一定的動作詞匯后,可以讓幼兒根據樂曲的情節及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創編,并通過取舍,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舞蹈。創編時,幼兒的動作大多是無意識地拼湊,沒有一定規律,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幼兒掌握一些動作組合規律,從而完成創編任務,使幼兒舞蹈創編活動更上一層次。在創編教學中,采用讓幼兒主動參與、主動體驗、主動創造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和探索,提高了幼兒對舞蹈的表現力,促進了幼兒創造意識和潛能的發揮,讓幼兒在創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了創造的快樂和滿足。另外,在教學活動中,營造輕松、投入的舞蹈氛圍還需要教師本身對舞蹈活動參與的激情,這也是激發幼兒創造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活動中,教師豐富的表情、忘我的投入、優美的形象和舞姿,能給幼兒帶來一種新鮮的活力,促使幼兒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舞蹈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的交互作用,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使教學新穎、獨特、靈活、豐富,激發幼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
總之,作為美的代言人,舞蹈所表現的藝術境界和美學追求是無與倫比的。其與生俱來的高雅風韻使所有追求者也由此變得超凡脫俗,卓爾不群。舞蹈可以培養孩子高貴的氣質,塑造他們更加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