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坤飛
(黃埭中學,江蘇 蘇州 215143)
高考語言表達題復習策略
喬坤飛
(黃埭中學,江蘇 蘇州 215143)
從1996年開始,高考把語言表達題正式扶正,給予名分,使之成為高考家族中的鰣魚,令漸于平淡的高考煥發了鮮活之感,筆者認為,在漸于僵化的泥樁遍布的時髦叢林中,語言表達題憑它自由的特點,必定能成海南島上郁郁的椰樹,迎風嫵媚,果香四溢。但因其高,必得云梯方能嘗愿,所以筆者在此收腸刮肚,想了以下幾點,以備不時之需。
高考;語言表達;復習策略
(一)堅持考查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考對語言表達的總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能”。這“一定”,是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達能力;這里的表達技能“是從操作層面說明,強調的是語言表達的操作能力。所謂語言表達技能,就是《考試說明》所規定的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做到簡明、連貫、得體等表達技能。這些基本的表達技能,也是最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堅持考查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是,試題運用的材料多來自現實,多與中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以及為人處事密切相關,試題材料所表達的話題也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而不是與現實生活脫離的。
請看下面一道題:
下面的句子前后脫節,請添加必要的詞語使之連貫完整。
我們學校已成為一所現代化的學校,除計算機室、語言教室外、校園寬帶網、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嶄新的實驗大樓也已落成。
答:在____________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道題在高考語言表達題中是比較容易的一道題,得分率在68%左右,這里姑且不去說它。就語言材料而言,它來自學校,來自學校“硬件”的現代化建設,與學生的校園生活密切相關;就這段材料所表現出來語言表達方面的毛病來說,也是中學生在表達中經常出現的。這類毛病出現的原因,是在寫作的思維流程中,寫作者腦中出現的往往是一些關鍵性的語言信息,其間缺少必要的填充性詞語,形成了跳躍,也就是題干所說的“前后脫節”。用這樣的方式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達技能,當然屬于實用的表達技能的考查。
(二)試題的考點呈綜合性
考點呈綜合性,應該從下列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試題考的是語言表達能力,但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表達與認識能力密不可分,言語的內容和表達形式密不可分。這是所謂綜合性的一個方面的含意。
另一方面,一道試題的語言表達形式也往往是多種兼用,一道題只考一種表達形式的試題相當少見。
請看下面一道題:
下列兩個句子都寫到“虛偽”,前一句直接表達,言簡意賅;后一句連續類比,形象生動。請在“友誼”、“勇敢”、“信任”中任選一個詞,仿寫兩句話。
虛偽和欺詐產生罪惡。([美]愛迪生)
蚜蟲吃青草,銹吃鐵,虛偽吃靈魂。([俄]契訶夫)
這道題,是一道仿寫題,但從表達形式上說,它包含著仿寫、類比和修辭的排比(“連續類比”)這三者;從內容上說,它考查考生對“友誼”、“勇敢”、“信任”這三者作用的認定;從思維上說,它要借助于想象和聯想。考點呈綜合性是很顯然的。
(三)試題呈開放性,語用的特點更加鮮明
一般說來,較多的語言表達題所給的材料,或者提供一種情境,或者提供一種仿擬的樣式,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維,引發聯想和想象,并按照要求作表達。因而答案更加靈活而富有彈性。換言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積累,寫出各式各樣的符合要求的答案來。如下面一道題: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寫一組句子,要求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意思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數相同)。
海水是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這道題的綜合性這里姑且不說,單說它的開放性。你仍然可以像試題所給例子一樣去描寫自然景物,也可以寫自己社會生活的體驗,還可以從親情感受上寫“母愛是生命的一首歌”,甚至可以從建筑物方面來寫“窗是屋子的一雙眼睛”,等等。不過,如果缺少生活的積累,語言表達能力不高,做這樣的試題還是很困難的。
試題的實用性、綜合性和開放性,隱含著創新精神和廣性化的因素,因而語言表達的特點更明顯。
學生在解答語言表達題時總會在內容、形式兩方面出現失誤,近期我們做的高考模擬試卷中有一道語言表達應用題:
20、古往今來,不少詩中嵌入“春夏秋冬”,顯得別有情趣。東晉畫家顧愷之寫了首五言詩,題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詩曰:春水滿泗陽,夏云多奇峰。①,②。請依據自己的閱歷,寫出后兩句,要有詩的意趣。
題目給的語境通過四個意象描繪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畫面,而學生答題就存在不少問題。
生1:秋思寄鴻雁,冬意托積雪。(“思”“意”以抽象情思對語境的具體意象“水”“云”,內容不合語境)
生2:秋風多爽朗,冬雪更寒人。(內容不合語境,缺少詩的意趣,格調不高雅)
生3 :秋葉終歸根,冬雪覆大地。(語言淺白,思想欠深,意蘊欠豐)
生4:秋葉堆樹身,冬雪壓枝頭。(“堆”字顯得語言貧乏,缺少詩味)
從歷次考試語言運用題答題情況看,學生常出現以下幾種失誤: 內容偏離題旨,重點沒有突出;句式脫離約束,字數超過限定;修辭運用欠佳,格調不夠高雅;思想蒼白膚淺,語言貧乏累贅。
(一)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生活處處是語文,時時可以學語文”。語言表達題的考查往往貼近生活,選材具有趨時性,多強調對現實的關注。如自然、 環保、科技、文化、教育等熱點、 焦點問題往往是命題人的首要材料,因此考生必須關注社會生活,重視語文實踐。留意身邊的點點滴滴,在生活中和實踐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學習中運用語言是語文的一項基本能力,是中學生必備的素養,而且它的科學訓練與評價符合語文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能夠對中小學語言教學起到良好的、積極的導向作用,引導廣大中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觀,處處留心語文,在廣闊的日常生活、學習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考既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考查,也要對其思維品質、審美能力進行考查,這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內在要求。這就決定了最能體現人文性特點的語言運用題必然會知識涵蓋面越來越廣,涉及能力點越來越多,考查的綜合性越來越強。
語文試題如何調動考生的人文素養、生活積累、閱讀積累,充分體現對考生的人文關注,在這方面,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無論客觀題還是主觀題,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寫作,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尤其是2004年高考語言表達類試題,人文意識更是明顯增強。如全國卷(甲)要求擬寫以“說普通話”為內容的公益廣告詞等。要求考生能夠留意生活、觀察生活,調動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該類題目不僅在宣傳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人文意識,而且在語言表達方面也彰顯了一定的思維力度。
另外,對對聯、寫詩歌等形式也出現在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上,一方面是這種試題帶有很強的綜合性,有利于對考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這種試題也有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味,能夠更好地體現出語文試題的人文意識。
從本質上來講,綜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倡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文學,生活,個人素質,能力多方面提高,才是高考創新題考查的初衷與提高解題能力的“正道”。然而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只在語文課堂上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從中學教育多方面入手。
(三)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語文備考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但形成語文意識,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培養話題意識
這里所說的“話題”指談話的中心。壓縮、擴寫、改寫、仿寫等,都要圍繞話題進行。抓住中心,抓住主要,強調話題,就是強調語言表達的內容,強調主要信息。
2、培養語境意識
語言表達題的解答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離不開題目及原材料提供的語境,語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答題。學生在答題時一定要有語境意識。
3、培養答題意識
要掌握基本技巧,例如:擴寫題要添枝加葉,突出重點;壓縮題要提綱挈領,注意陳述角度;仿寫題要解讀例句的內容、結構、修辭、語氣等方面的特點;改寫題要不變原意,無論是長改短還是短改長,或者是擴散“重組”,都不能變更原意。另外,解答語言表達題,首先要力求答案正確,而不是求精彩。所謂正確,就是滿足試題的各項要求,包括內容要求和形式要求。
4、培養思維意識
要掌握恰當思維方法,比如相似思維、因果思維、對比思維、相關思維等,知道一些起碼的思維方法,至少可以給答題提供一個恰當的角度。同時,也要掌握具體的思維方向。比如展開聯想時,可將聯想的方向分為植物類、動物類、風光類,掌握了一些思維方向,再運用恰當的思維方法,可以有助于文思泉涌。
在語言表達題方面,應加強探究題研究,既要進入文本,揭示深刻意蘊,又要走出文本,結合知識積累與生活經驗,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同時,對于新老高考內容變化不大的知識點,要繼續重視,正確處理好穩定和創新的關系。
G633
A
1005-6351(2013)-02-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