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嵐峰
(大慶油田總院集團南區醫院康復科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又稱“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等,是以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為病理基礎,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癥候群的一種疾病。我院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中老年肩周炎患者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匯報如下。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0月間我院骨科收治的肩周炎患者72例病歷資料,男40例,女32例,年齡36-78歲,患者肩關節周圍廣泛的無菌性炎癥、疼痛、粘連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隨機將入選的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病情、病程、性別、年齡等個人資料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36例患者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治療組采用局部注射:注射用藥2%利多卡因10ml,1ml維生素B12,100ml維生素B1,強的松龍25mg的混合液5ml-10ml。手法治療:注藥10分鐘后患肩呈神經阻滯狀態下行肩關節的手法粘連松解術,術者左手保護患側肩關節,右手握住患肢肘部,依次作上舉、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活動。術者有粘連被撕裂和阻力消失感。術后要求所有病人患肢作“爬墻”等運動。手法松解時如患者疼痛難以忍受可加患側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注射1% 利多卡因5ml后再行松解。中藥口服:大活絡丸。1丸1次,每日2次連服2周。
經過2周的治療,治療組36例患者,17例患者治愈(對照組6例),患者局部疼痛,壓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10例患者顯效(對照組8例),患者肩部疼痛基本消失,局部有輕微壓痛,肩關節活動功能明顯改善;8例患者治療有效(對照組12例),患者疼痛、壓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功能改善;1例患者治療無效(對照組10例),患者疼痛、壓痛及肩關節活動均無改善。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又稱“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等,是以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為病理基礎,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癥候群的一種疾病[1]。肩關節周圍炎作為診斷名詞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但肩周炎的病因、發病機制至今還不十分清楚,而且對其病變部位及性質的含義也不清楚。近年來,伴隨著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及生物力學的發展,伴隨著近代電子技術、光學和影像診斷學技術的應用,對肩周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表現和轉歸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從而對肩周炎的命名、定位、定性、分類更為正確、合理。廣義的肩周炎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任一部位的炎癥,包括肩峰下骨囊炎、風上肌腱炎、肩袖病變、肱二頭肌長頭腱炎及其腱鞘炎、喙突或喙肱韌帶炎、肩周炎、肩鎖關節病變、肩峰下撞擊綜合征、小圓肌腱炎、肩部纖維組織炎、感觸肌腱炎、肩損傷等多種疾患。而狹義的肩周炎,即凍結肩,指肩關節周圍廣泛的無菌性炎癥、疼痛、粘連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多發生于中年以后,50-60歲為發病高峰,40歲以下者很少患此病。肩周炎是一種嚴重影響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冬春兩季為多發季節。
西醫認為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病理變化主要是軟組織的滲出、水腫、纖維變性、粘連、攣縮等炎性改變;中醫把肩周炎歸為痹證范疇,其病因病機表現為素體營衛虛弱,骨衰頹,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傷及肩周筋脈,致使氣血不通而痛;或由于過力勞傷,血瘀氣滯,導致肩痛凝滯肩痛日久,血虧虛,筋脈失養,則見肩部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而手法治療肩周炎療效佳,副作用小,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根據中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理論,手法治療肩周炎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亦表明:中醫的推拿理傷手法,在改善功能活動度,緩解痙攣松解粘連等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施行手法治療肩周炎仍應像藥物內服一樣,按中醫特點辨證分型。正如理瀹駢文所說:外治之理即如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根據不同證型選擇不同的手更能體現中醫因人制宜的治療思想。.肩周炎又稱“凝肩”,“冷凍肩”,屬于中醫痹癥范疇,多由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所致,也因正氣不足,邪氣外侵等致經絡氣血不通引起。現代醫學認為是一種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無菌性炎癥,形成關節內外粘連。本中西醫結合治療法首先能在麻醉下直接手法松解關節囊內外的粘連,起效快,其次維生素B1、B12,有改善神經營養作用,強的松龍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和預防粘連和疤痕形成。再次,大活絡丸有祛風、舒筋、除濕,可以消除或減輕風寒濕邪痹阻引起的痹痛,進一步鞏固療效。
[1] 王葉平,黨麗,汪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肩周炎136例研究觀察.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