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雷
寧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753200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處疼痛為主癥的病癥。常兼有納差、噯氣、呃逆、腹脹、嘔惡。甚至嘔血、黑便等癥狀[1]。西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癌、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癥、胃神經官能癥、十二指腸球炎等疾病,當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時均可以此辨證論治。該病在脾胃腸病證中最為多見,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醫治療本病不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而且在改善胃脘及全身癥狀、無副作用、復發率低等方面仍具有相當的優越性。2012年3月~2013年3月對我院中醫科門診及住院80例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神經官能癥)患者進行了中醫辨證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本病的分型治療介紹如下。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中醫科門診及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齡21-68歲,平均44歲,病史6個月~20年,所有患者均有胃脘部疼痛,可伴飽脹不適、反酸噯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全部符合中醫胃痛的診斷標準。
治療方法:根據胃脘痛的特點,臨床辯證分為5種類型,肝氣犯胃型、脾胃虛寒型、胃陰虧虛型、脾胃濕熱型、瘀阻胃絡型,加用不同的中藥治療。①肝氣犯胃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頻頻、矢氣則舒,疼痛因情緒波動而增減,舌苔多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處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g,白芍 15,枳殼 12g,香附 10g,川芎 10g,佛手 10g,甘草 5g。胃酸多者加用煅瓦楞子、浙貝母、海螵蛸,腹脹重者加用青皮、木香,噯氣頻作者加用半夏、旋復花。②脾胃虛塞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四肢不溫,畏寒神倦,舌淡苔白,脈虛弱。治宜健脾和胃,溫中止痛。處方,黃芪建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 30g,白術 15g,茯苓 12g,炙黃芪 15g,佛手 10g,砂仁 5g沖,白芍2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6g。吐清水者加干姜,吳茱萸,脾虛濕盛者合用二陳湯。③胃陰虧虛型:胃痛隱隱,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口渴思飲,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陰養胃,和中止痛。處方,一貫煎合四君子湯加減,用藥,沙參15g,麥冬10g,枸杞子 30g,川楝子 10g,生地 12g,白芍 20g,當歸 10g,炙甘草5g。痛甚者加香櫞,佛手,脘腹燒痛反酸者加用左金丸,胃熱重者加用石膏、知母。④脾胃濕熱型:胃脘燒熱脹痛,胸悶納呆,口膩口苦口臭,納呆惡心,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理氣和胃。方用連樸飲加減:黃連5g,山梔10g,厚樸10g,姜半夏10g,淡豆豉10g,甘草5g。熱重于濕者加黃芩,蒲公英;便秘者加大黃,枳實;濕重于熱者加半夏,茯苓,白豆蔻。⑤瘀阻胃絡型: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脈澀。治宜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五靈脂6g,蒲黃6g,丹參30g,木香10g,砂仁6g,地榆10g。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解黑便不止者加三七或云南白藥,有熱者加蒲公英、炒梔子、黃連,面色蒼白,頭昏目眩,舌質淡加當歸、阿膠、枸杞、五味子、大棗等。均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上下午2次溫服,療程4周。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胃脘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2]。①痊愈:癥狀全部消失,6個月~1年內不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或有好轉。參考癥狀及體征恢復如常人;②顯效:主要癥狀消除,6個月~1年內不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好轉,參考癥狀、體征改善;③好轉:主要癥狀基本消除,6個月~1年內雖有發作,但疼痛減輕,持續時間縮短,相應主項理化檢查改變不大;④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無改變。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本組80例中,痊愈14例,占17.5%;顯效30例,占37.5%;好轉32例,占40%;無效4例,占5%;總有效率95%。
中醫認為胃痛多由外感六淫、飲食起居失宜、情志不遂等并因而引發,起病之初多為單一病因,病變比較單純。日久常多種病因互相作用,致使脾胃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水濕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郁而化熱,胃失和降所致,病情復雜。根據肝脾胃的生理功能調治,胃痛雖然以胃發生病變,但與肝脾關系密切,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清氣,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正常,則無疾也,病時則生理功能紊亂,調治,使其恢復生理功能。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濁氣得降,清氣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氣機和順,自無壅滯之患。通降包括疏利,祛瘀、化濕、泄熱、降逆、消積等。因此在治療胃痛時,首先要辨明虛實,根據胃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論。正確辯證,抓住主要矛盾是中醫辨證治療胃痛的根本。不同分型據各自病機施以不同方藥,并重視精神與飲食方面的調攝,保持精神愉悅,則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1 吳彼.中醫文獻關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釋.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8,22(4):19-20.
2 趙曉輝.中醫藥辨證治療胃脘痛530例臨床分析.中國社區醫師,2008,1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