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云峰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 山西運城 044000
喉癌在頭頸外科中喉癌屬于常見惡性腫瘤的一種,在我國每100 個發作全身腫瘤的人中就有1 -2 個為喉癌,而每100 個發作耳鼻咽喉惡性腫瘤的人中有10 ~20 個為喉癌[1],就發生此疾病的性別差異而言,男女發作比例約為7:10[2],近40 年來,其發病率出現增長趨勢[3],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健康。臨床治療中晚期的喉癌患者普遍采用全部喉切手術[4],而研究顯示,部分喉切手術更有利于患者在治療后進行言語交流[5]。我院為把握兩種術式對患者生存率的實際影響,及患者進行喉切手術時影響其生存率的相關因素,對兩種手術術后的131 例患者開展了回顧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本次隨訪研究131 例為我院在2006 年9 月~2012 年11 月間收治,男121 例,女10 例,年齡處于38 -87 歲之間,平均為59.6 歲,以全喉切除術治療者75 例,部分喉切術治療者56 例。以TNM 分期規定(UICC1987 制定)為依據,為患者進行證型分期,Ⅰ-Ⅱ型為81 例,Ⅲ-Ⅳ為50 例。為131 例患者進行病理分型,鱗狀細胞癌患者127 例,其他4 例各1 例為平滑肌肉瘤、腺樣囊性瘤、乳頭狀瘤、小細胞腫瘤。腫瘤生長的部位主要為聲門上、聲門、聲門下,各自為35 例、94 例、2 例。
方法:以回顧分析法為131 例完成手術的患者進行研究,統計分析其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發病位置、治療術式等各項臨床資料,觀察不同術式和患者的術后生存率間有無關系、何種關系,同時,深入研究可對患者術后生存造成影響的各項相關因素。
統計學分析:本次統計數據以軟件包SPSS18.0 開展分析,以X2對統計差異進行檢驗,P <0.05為差異顯著,存在統計意義相關性。
分別于術后的第3 年及第5 年對進行全喉切除與部分喉切除手術的患者進行隨訪(患者隨訪不足5 年者,只計3 年生存率),以直接法計量其生存率,以X2檢查統計學處理結果,比較兩種術式患者第3 年與第5 年的生存率,差異均不顯著,P >0.05,見表1。
從年齡、性別、腫瘤部位、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幾項指標入手,分析各項指標差異與患者生存率之間的相關性,發現除性別外,其他幾項指標均顯著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狀況,P <0.05,見表2。

表2 各項指標差異與生存率的相關性比較[n(%)]
癌癥作為人類殺手,在臨床上受到廣泛研究,但是,依舊未有可徹底治愈的方案或者確定有效的藥物,目前治療該疾病普遍選擇手術切除。而手術切除治療經過長久的發展,從最初的大塊或全部切除,已經逐步轉變到當前的保全性手術,即在切除時盡量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保留足夠多的器官,以維持器官各項功能的運行。就喉癌來講,其最初治療方案為全喉切除手術,近年來,基于胚胎發育人體咽喉左右分開這一理論,逐步研究出部分喉切手術的方案,臨床醫師致力于保留患者的咽喉,以使患者的咽喉可在術后繼續發揮功能。而且,在諸多的臨床研究中,部分喉切術得到醫師廣泛認可,已成為喉癌治療首選方案。
我院以掌握部分喉切在術后患者生存率方面與全喉切除術的差異,回顧分析131 例患者治療方案與效果,發現兩種切除術式在影響生存率方面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患者在進行喉切除時,其自身的年齡、腫瘤位置、病理分型、癥狀分期及淋巴結轉移狀況這樣幾點因素,與術后生存率之間關系密切,這幾點因素的差異表現在生存率方面極為顯著,而性別不會影響到生存率。具體來講,年齡小、腫瘤位于聲門、鱗癌Ⅰ-Ⅱ型、分期為Ⅰ-Ⅱ期的患者,其術后3 年與5 年的生存率更高,與其他患者之間有顯著的差異,且具備統計意義(P <0.05)。

表1 兩種術式與術后患者生存率關系比較[n(%)]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為喉癌患者開展切除手術治療,應當綜合考慮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的各類因素,并在保證患者療效及術后生存率的基礎上,盡量優先選擇部分咽喉切除手術開展治療,以便于減少患者手術的痛苦以及創傷,使患者咽喉在手術之后依舊可以發揮相關功能。
1 高瑛.喉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進展[J]. 基層醫學論壇,2010(3):79-80.
2 馮玉芳,徐新華,楊玉莉.喉癌全喉切除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調查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0(8):57 -59.
3 戴明芳,謝九根,周鵑.喉癌全喉切除術的護理及健康指導[J]. 實用臨床醫學,2008,9(6):3.
4 李雪飛.護理干預對喉癌全喉切除術后患者康復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3):8138 -8139.
5 李曉明,邵永良,邸斌琦.喉癌部分喉切除術后復發的挽救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7):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