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廣心 黃薇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518100
2012年10月17日某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報告,某高級中學出現多例以腹瀉、腹痛為主要癥狀的病例。為查找本次事件的發生原因,控制事件發展,開展此次調查。
疫點概況:學校位于某街道辦某村,共有學生2200人,學生均住宿。食堂工作人員44人。10月16日10時00分劉某等多名學生先后感覺不適,并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患病學生先后到學校校醫室就診。
本次調查病例定義為:2012年10月15日以來,食用過該食堂食物的人群中出現下列1項及以上癥狀者:①腹痛。②腹瀉≥3次/24小時。③惡心、頭暈。根據以上病例定義,本次調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4個班級198名學生進行病例搜索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符合病例定義有100人,罹患率50.50%。病例主要癥狀為腹瀉、腹痛,無嘔吐病例。75人有腹痛癥狀,以臍周陣發性疼痛為主。63人有腹瀉癥狀,腹瀉最多的病例達8次/日,腹瀉次數每天1-2次者46例,3次以上者34例,平均1.75次/日,糞便性狀為水樣便。

圖1 2012年10月深圳市某學校消化道不適病例發病時間分布
時間分布:首發病例于10月15日6時發病,最后1例病例發病時間為10月18日10時,之后再無病例發生。出現三個發病高峰。發病時間流行曲線,見圖1。
性別分布:100例病例中,男性50例,罹患率45.45%,女性50例,罹患率56.82%,男女罹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53,P=0.11)。
樓棟及樓層分布:100例病例中,A棟33人,罹患率45.2%(33/73),B 棟24人,罹患率48.0%(24/50),C 棟 43 人,罹患率58.9%(43/73),3 棟樓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X2=2.99,P=0.23)。病例在各樓層間也呈散發,未發現明顯樓層間聚集病例,各樓層之間也無統計學差異(X2=5.16,P=0.40)。
可疑餐次分析:分別對3天的早中晚和宵夜的進食情況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16日的晚餐(X2=6.36,P=0.01)是可疑餐次,其他各餐次均未通過統計學檢驗。
可疑食物分析:問卷調查16日晚上在食堂有進餐史但未患病的學生作為對照組,將16日晚餐后一個潛伏期內的發病學生作為病例組,對16日晚餐的全部食譜分別進行病例對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青瓜炒蛋為可疑食物(X2=5.82,P=0.02)。
食物加工存放過程:經詢問食物加工人員,該食堂餐具及食物在同一水池進行洗、泡,加工生、熟食物時,砧板沒有分開,生、熟食物也是一起擺放。同時,10月15、16號深圳市室內溫度24℃-30℃,估計廚房等場所可能溫度更高,這些給蠟樣芽孢桿菌的污染與增菌提供了條件。同時,廚師交代,像鹽焗鴨,是當天加工,常溫放置的,僅供餐前蒸10分鐘左右。
實驗室檢測:10月17日,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集9例患者的肛拭子,進行常規檢測,結果蠟樣芽孢桿菌陽性6人。采集食堂廚房的剩余食物(16日的中晚餐居多)、9例病例和6例食堂員工肛拭子、手拭子,檢測項目包括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蠟樣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菌、志賀氏菌、空彎菌、輪狀病毒,結果顯示16日晚餐13種食物中,有9種食物檢出蠟樣芽胞桿菌,16、17日兩日早餐、中餐的部分食物中也檢出蠟樣芽孢桿菌。陳某、李某彬、李某香等3人手拭子及加工廚師杜某肛拭子蠟樣芽孢桿菌均陽性。在食物加工器具中,熟食菜刀表面棉拭子和兩個菜盆表面棉拭子中也檢出蠟樣芽孢桿菌陽性。血清學分型結果均為蠟樣芽孢桿菌10型。
綜合以上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征及實驗室檢測結果,根據《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認為[1]:這是一起由于某學校食堂在2012年10月15日生產加工過程中蠟樣芽胞桿菌等致病菌污染了部分食品,由于剩余食物儲存、加工不當,進一步導致食物的交叉污染,最后引起大范圍的食物中毒事件,為持續暴露模式。依據如下:①本次事件的病例臨床癥狀以腹痛、腹瀉(水樣便)為主,符合蠟樣芽胞桿菌致腹瀉型胃腸炎腸毒素型的特征。②從實驗室檢查結果看,本次事件多個食物樣品、加工器具及食品加工從業人員的拭子中檢出條件致病菌是蠟樣芽胞桿菌,血清學分型一致。③病例分布有時空聚集性,其他學校和該校歷年的流行病學資料,未發現胃腸炎病例異常增多情況。
由于是個多餐次持續暴露,流行曲線反映的是多次蠟樣芽孢桿菌暴露后疊加的結果,故從流行曲線推算的潛伏期不支持蠟樣芽孢桿菌中毒。在可疑食物分析中,由于進食可疑食物的病例數較少,導致統計檢驗的效能下降,與實驗室檢測結果不完全一致。
1 WS/TB2-1996.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