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菱
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心血管內科 241000
人性化護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Wastson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1]。人性化護理的前身是"人性照護"[2]。人性照護的核心點在于護理的人性化、護理人員對人性化概念有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并按照其標準實施護理,為患者提供優質的人性化服務。近年來,隨著社會醫療水平的發展,人性化護理模式也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潮流趨勢,這種模式比以往重視技術操作的護理更注重患者心理,這符合了現代醫學發展模式,即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本次實驗對比分析人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心血管內科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納入實驗研究。排除重癥監護患者、昏迷患者、危急病重者以及老年癡呆患者。所有患者年齡范圍在2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2±11.3)歲,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中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24例、有風濕性心臟病的12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4例、有心絞痛的10例;對照組中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22例、風濕性心臟病的13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2例、有心絞痛的13例;兩組患者在心臟病類型和病情嚴重程度上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
護理干預方法: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干預。給予觀察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人性化護理干預。常規護理主要是按照醫囑,執行醫囑內容,缺少對患者心理層面的關心和關懷。人性化護理模式則將與患者溝通、關注患者心理層面作為護理重點。從同患者的親切有效溝通作為護理切入點,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了解患者自身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對患者按類別進行總結分析,可以分成開朗熱情型和安靜抑郁型,針對不同分型特點的患者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創造有利于并且適合不同患者的住院環境,幫助患者戰勝疾病。除平時按醫囑用藥以外,護理人員還需要詢問患者的三餐和睡眠的情況,了解飲食是否合理,給予及時糾正和指導,針對長期臥床患者,及時同家屬配合多頻次幫患者翻身、更換清爽整潔衣物。對于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需要耐性給予解答,消除患者心中對疾病的擔憂和恐懼,幫助其建立積極樂觀自信的面對疾病的態度,對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要進行監督指導并加以更正,根據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行為特點的患者進行不同的教育指導,盡量幫助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定期向患者講述疾病的發展和預后以及治療的目的和意義,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必要時同患者家屬建立關懷小組,針對患者出現的緊張、害怕、擔憂、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給予科學親情綜合安慰與呵護,將人性化護理落到實處、落到細節。同時,護理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態度要自我調整至良好,不可以將不良情緒帶給患者及患者家屬,影響護理干預效果?;颊叱鲈汉?個月,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做好記錄。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統計學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組比較P<0.05表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患者滿意比對照組高,平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對照組少,兩組比較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人性化的護理模式比常規護理模式能夠取得更大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滿意程度,縮減醫療費用,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有很大的社會經濟意義[3]。取得這樣的成功重要的核心在于它的現代醫學模式理念下,對患者的護理和關懷更加細致更加深入,并且針對性強,能夠有效解決常規護理不能解決或者說解決效率不高的問題。這一模式對護理人員有了較高的要求,也促進了護理事業的發展和護理工作人員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人性化護理模式在實際實施中,需要把握的有幾點重要的原則[4],包括換位思考、以患者為中心和將人性化的服務理念貫穿運用于整個護理過程當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加能夠確切了解患者所處的困境和實際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護患關系中信任的建立,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把患者放在首位,用心呵護,給予關心、關懷和寬容,能讓患者感到溫暖,促進患者康復;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堅強的職業責任心能夠將人性化護理的內涵發揮到極致,推動護理事業更廣闊快速的前進和發展。
1 劉金艷.人性化護理服務在心血管內科的應用[J].咸寧醫學報,2010,24(4):352.
2 陳方英,張豐萍.心血管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等[J].健康大視野醫學分冊,2011,11(11):118.
3 賈冬梅,高巍,石艷萍,等.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內科的應用及體會[J].臨床護理,2008,5(8):1040.
4 劉鳳茹.心血管疾病的護理和干預[J].中華臨床醫學月刊,2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