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光美
貴州省威寧縣婦幼保健院 553100
艾滋病母嬰傳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婦女在懷孕、分娩和產后哺乳等過程中將艾滋病病毒傳染給胎兒或嬰兒,導致胎兒或嬰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傳播方式,艾滋病目前仍然無法治愈[1]。因此,對所有孕產婦實行逢孕必檢,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孕期隨訪及陽性產婦所生兒童的隨訪干預尤為重要。
策略:政府加強領導,衛生行政部門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對整體工作的領導和監督管理。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協作,廣泛開展社會動員,為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的順利實施營造氛圍。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應與日常婦幼保健服務相結合,加強孕產婦產前檢查、住院分娩和產后保健及兒童保健。
管理措施:醫療保健機構在孕產婦篩查陽性時,將陽性報告婦幼保健機構,與之建立聯系,以便今后隨訪工作的有效完成。對開展孕產期保健及提供助產服務的相關人員進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知識及服務技能的培訓,規范實驗室檢測。承擔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的醫療保健機構,建立信息資料管理制度,指定專人負責,建立嚴格保密的逐級上報體系,及時將個案、隨訪等結果網絡直播。
方法:廣泛開展多部門參與的健康教育:運用多種媒體擴大健康教育的覆蓋人群。制作健康教育宣傳材料,在產前門診、孕婦學校、病房以及村衛生室、學校等多種場所,進行分發及指導使用。制作光碟在電視臺、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相關場合播放宣傳。篩查出HIV抗體陽性孕產婦,由縣級初篩實驗室送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確認實驗室確診,對陽性孕產婦采取母嬰阻斷綜合干預措施,專人進行隨訪管理,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分娩方式選擇、產后嬰兒喂養問題咨詢和保健指導。確保孕期良好的營養:給予補充維生素A、鐵劑、葉酸、鋅和其它微量元素,指導服藥及安全分娩指導。新生兒護理干預:①出生后注意保暖,及早用流動的溫水輕柔地清洗新生兒皮膚、黏膜、頭發及外生殖器等污染的血跡、羊水及分泌物,臍帶處理嚴格消毒,給予乙肝疫苗等預防接種,未檢測HIV抗體之前,不提倡接種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等活疫苗,待HIV抗體確認結果陰性時按常規程序從頭進行預防接種。②提倡人工喂養,避免母乳喂養,杜絕混合喂養,向新生兒提供免費奶粉至1歲,進行人工喂養、添加輔食相關指導。新生兒隨訪管理是產后保健、隨訪的重點,按要求分別于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18個月訪視,嬰兒滿42天和3個月分別采靜脈血送省艾防所進行早期診斷,12個月、18個月采靜脈血作抗體檢測,陰性者按正常兒童進行常規管理,確認結果為陽性者轉介到縣疾控中心納入艾滋病綜合防控體系進行管理。產婦的隨訪管理按婦幼保健常規進行,產后42天婦科體檢后填寫轉介卡,轉介給縣疾控中心納入艾滋病綜合防控體系管理。
結果:①孕期干預:2011年-2012年,因項目工作在我縣啟動較晚,全縣監測產婦15422人,檢測14026人,檢測率為90.95%,其中艾滋病孕期檢測率為40.41%。檢出陽性孕產婦共11例,其中產時檢測出艾滋病陽性孕產婦10例,孕期檢出陽性孕婦1例,終止妊娠1例,死產1例,活產7例,孕產婦陽性檢出率為0.07%。②預防應用抗病毒藥物: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產婦及所生兒童免費提供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產婦服藥方案:應服用抗病毒藥物藥11例,實際服藥9例,服藥率81.82%。9例產時服藥(AZT)+(3TC)+(NVP)聯合用藥),即產婦在臨產到分娩過程中每3小時AZT 300mg+3TC 150mg+NVP 200mg口服至分娩結束,產后服7天AZT 300mg+3TC 150mg,目的是防耐藥發生。新生兒用藥方案:艾滋病陽性產婦所勉活產兒共9例,出生6-12小時內服NVP2mg/kg,每天1次,服藥至產后42天7例,有2例在服藥30-40天期間死亡,嬰兒抗病毒藥物服用率達到100%。嬰兒用藥結果:9例活產嬰兒中,2例嬰兒在早期診斷前死亡,1例屬外縣產婦暫失去聯系而未做早期診斷,應做早期診斷的人數7人,實際早期診斷6人,早期診斷率為85.71%,早期診斷陰性6人;12個月齡抗體檢測6人,陽性1人,陰性5人;18個月齡結案抗體篩查2人,結果陰性2人。由此推斷,通過落實母嬰阻斷綜合干預措施,使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成功率能能不斷提高。嬰兒喂養方式9例活產嬰兒采取人工喂養,人工喂養率100%。
做好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項目工作是降低艾滋病經母嬰途徑傳播率的關鍵。由專人落實規范化的母嬰阻斷綜合干預措施并能長期堅持,是干預的重點。HIV感染孕產婦從早期檢測發現感染,至其嬰兒滿18個月,母兒個案管理周期長達近2年,所以堅持進行定期個案隨訪管理是PMTCT工作最后收效的重點。
1 王臨虹.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技術指導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