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晏
川北醫學院 四川 637000
醫學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好壞是制約或促進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創新能力的強與弱和醫學院校的科技體制改革密不可分的。近幾年,我國政府增加了對醫學院校的建設力度,為醫學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也為醫學院校的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鋪平了發展的道路,只有把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為可應用和操作技術,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展我國的醫療事業。醫學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能力也是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醫學院校在創新能力上的水平得到質的飛躍。
在全世界范圍內整體的綜合國力競爭已經慢慢的開始,醫學界和政策執行者已經非常地注重醫學創新體系的理論以及國家的創新體系的形成和建設。通過國家的創新體系構成的關鍵因素看,政府、企業、醫學院校、科研單位是科技創新的重點執行單位。這當中政府的科技政策以及規劃,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以及模式創新。各個國家不一樣的科技政策都是出自各國不同的基礎條件,包括資源的多少、制度的運行基礎、文化環境的不同等,不同的國家在實際操作中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2]。我國有其獨特的人文環境,不能照搬他國經驗,只能以自己本國的科技實力和政策優勢去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創新體系,當今,我國醫學院校的技術依存國外的程度高,許多高性能的醫療設備和器械都需要進口,醫療事業的發展和經濟的上升主要依靠投資,科技成果的轉化成了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我們要自主創新,只有依靠本國的醫學技術實力,借鑒國外的先進操作經驗,促進醫學院校的產學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思路發展,這就需要我國的政策執行者支持,以及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在世界中的地位,保證我國的醫學人才健康發展。
我國的醫學院校科技的自主創新,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指醫學院校用學校內部的科技資源,有效的開展原始創新、技術的轉化以及吸取消化的能力。在我國科技優惠政策的影響下,提升醫學院校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其中主要依靠人才、經費、校內基礎設施的硬件投入,還依靠醫學院校本身科技體制的創新,以及掌控創新和改革的能力。不過以醫學院校科技體制意義來講,能夠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外部體制;二是:內部體制,前面的牽扯政府、企業以及醫學院校內部的科技工作的開展情況。后面的是醫學院校內部的科技活動開展的機構設置、組織與管理、運行等諸多方面。當今的醫學院校已經進入了新的、復雜生存環境中。作為我國創新體系的一個組成環節,醫學院校一定要結合本身的優勢以及院校的特點,建立一套能夠適應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還有就是我國的科技體制,為院校的自主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醫學院校自身去開展科技組織和制度的創新,醫學院校的科技自主創新難以實現[3]。
科技投入管理效益不高,科技發展缺乏特色:我國的醫學院校科技的資金投入增加非常快,資金的來源以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為主。資金的管理和技術投資以政府的形式進行,科學和技術的投資是不明確、不集中,科學和技術的投資重復和浪費,難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科學和技術資源。同時,由于我國大學缺乏自主研發資金,難以形成大學獨立的研究領域和項目的特點。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我國的創新體系里面,醫學院校和企業是分工合作的整體,一方面要求醫學院校與企業團結協作。醫學院校科技的組織機構、職能、政策都沒有和國家的創新體系的其他執行機構有效融合,大學科技活動與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遠沒有解決,主要表現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雖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獲獎項目不少,但真正產生經濟效益和得到應用的不多。這既有國家政策環境缺失、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不高、社會投資機制不健全等外部原因,也與醫學院校缺乏動力機制以及有效的科技轉化平臺等內在因素有關[4]。
當今醫學院校的創新體制和形式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許多重點的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還有許多工程和經濟中心,但是還是不能有效的改編科技創新體系,這就和我國醫學院校的銜接出現了瓶頸,他們的學科涉及面太片面,沒有真正形成廣泛的合作和較差公關。不能有效的把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丟失了許多的長久利益,致使許多醫學院校的科技不能有效轉化,抑制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醫學院校科技體制改革的路徑:影響我國醫學院校的科技創新障礙主要是體制的轉變問題,在實踐中許多醫學院校的科技體制與國家的相違背,造成了體制和院校的相互抵觸,還有些醫學院校的創新體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嚴重的滯后,影響了科技體制的轉變,只有把體制轉變作為長期化的制度去運行,才能促進醫學院校和企業及社會之間的協調和發展。
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我國的醫學院校在科技體制創新方面,政府是起到了主要的引領作用,市政府的主導才促進了醫學院校的科技體制創新的發展。在許多重大創新項目中,政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作為我國的醫學院校要和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利用法律法規去完善科技體制創新。真正從正面去主導醫學院校的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促進醫學成果的轉化和發展。
加大醫學院校內部科技管理體制與結構創新:繼續完善和加大醫學院校的體制發展和創新,提高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注重以人為本,以學校和教師為主導,引領校內的創新思維。注重組織結構的重組和調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獎懲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1 年永琪.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研究綜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 楊倫琪.大眾化教育下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3 范潤寬.高校政治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必要性及途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4(3).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