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傳萍
山東省寧津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253400
腦梗塞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危重病,多發于中老年人,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漫長、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患有該病的患者大約有75%存活的病人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給患者家人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目前已成為我國社會共同關注的疾病之一。腦梗塞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引起患者的腦部血液供應出血障礙,而引發的患者出現腦缺血性病變,該病病理分期為超早期(1~6小時),急性期(6~24小時),壞死期(24~48小時),軟化期(3天~3周),恢復期(3~4周),腦梗塞患者的癥狀大部分表現的都不相同,有的患者表現的輕微,容易被忽略,有的患者往往急性發作,其中急性發作的患者居多,所以對于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最好的時機是在發病的24小時之內,這樣能夠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程度。目前在我國臨床上治療腦梗塞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環和神經保護等,隨著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藥物的發展,神經保護治療已作為臨床神經病學的治療重點,而自由基清除劑是近年來神經保護劑研究的熱點[1]。依達拉奉是一種高效的腦自由基清除劑,對治療腦梗塞具有有效性高,安全性,不易耐受的特點,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所致的神經功能缺損,同時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功能障礙有著良好的療效。我院自2012年1月~12月使用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患者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自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腦梗塞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45歲,入院時病程8~36h,平均16h,其中首次發作的患者有34例,有既往病史的患者66例。急性發作的患者同時伴有體重超標的患者23例,伴有高血壓者35例,伴有血脂異常的患者20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根據神經系統定位癥狀、體征及頭顱CT和MRI檢查結果顯示,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第四屆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急性腦梗塞;100例患者中均在發病的48小時之內到醫院就診并確診為急性腦梗塞,所有患者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急性腦梗塞的入選標準為:①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為腦梗塞,排除腦出血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在發病48小時之內到醫院接受治療,并確診為腦梗塞。③歐洲腦卒中評分(ESS)總分<80分,意識分>6分。所有患者均排除腦腫瘤等腦部器質性病變、過敏體質、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昏迷或抽搐、出血史或出血傾向、嚴重意識障礙、無合并肺部感染、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無嚴重心臟疾患;無癲癇、癡呆及嚴重精神病病史。我院在治療過程中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依達拉奉治療,兩組患者在發病時間、年齡、性別、既往史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伴發疾病、神經功能缺損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包括對超早期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抗凝、進行脫水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控制血壓、血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處理,同時給予所有患者二級護理,讓所有患者在急性發病期間臥床休息3~5天,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肢體保持功能位,加強被動活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患者每天進行一次血塞通針靜脈滴注,并口服阿司匹林腸溶膠囊0.1g,每晚1次,連用14d;觀察組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依達拉奉進行治療,每天靜脈滴注依達拉奉30mg加0.9%的生理鹽水100ml,每日2次,每次30min內滴完,同樣療程也為14天。兩組在治療期間均不使用抗凝藥物及其他腦保護藥,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對伴發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予以綜合治療。療效評定方法:對于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的第7天、14天進行治療記錄,對比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的變化,其中包括肝、腎功能,觀察患者神志、智力、癱瘓肢體肌力變化,并對患者在出院后第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隨訪,對其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分。根據全國腦血管病第四屆學術會議制定標準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①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經治療急性期的患者意識障礙變為清醒,癱瘓肢體的肌力提高>2級,病殘程度1級。②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4%~89%,患者經治療意識障礙情況好轉,神經系統的癥狀有所改善,病殘程度1~3級。③進步:神經功能的缺失評分減少在之前評分的18% ~45%內。④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不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減少小于之前評分的18%。⑤惡化:患者經治療后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不減少反增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多16%以上。
統計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14天的治療后,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只有對照組的1例患者因輸液過快,出現了面紅、頭暈的現象,放慢輸液速度后其癥狀消失。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在治療后肝、腎功能均正常,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多發于中老年人,該病具有起病突然,病程發展快、預后差的特點,有很好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腦梗死的發病原理是患者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若患者同時伴有血粘稠度增高,血液甘油三酯、膽固醇增高等癥狀,容易造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強,使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腦部局部血管閉塞后,導致患者相應腦供血區發生缺血,使得梗塞中心細胞迅速死亡,腦缺血區周圍組織則發生水腫和缺血半暗。
半暗帶是腦梗塞的梗塞灶中心周圍存在的缺血邊緣區,這個區域內雖然缺血癥狀明顯,但有側枝循環的存在,仍然可以將少量的血液供應到半暗帶內的神經細胞。因此這些半暗帶中收到損傷的細胞,如果搶救措施得當,其功能還具有可逆性,還是有恢復正常功能的可能。對于半暗帶的治療時間極短,一般在發病之初的24小時之內治療最佳,最多不超過3天,所以治療應當及時,藥物應當得當。治療急性腦梗塞的主要針對點有兩個:一是溶栓治療解決缺血半暗帶的血流灌注,二是通過治療減輕或消除因灌注而造成的缺血腦組織的損傷。所以急性腦梗塞的患者應在發病初期的24小時進行治療,若治療不及時極易發生再灌注損傷,從而使梗塞灶進一步擴大,直至缺血組織壞死、液化,形成軟化灶,最終喪失其所擁有的神經功能。目前溶栓治療只適應少數患者,神經保護劑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2]。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劑,該藥具有抑制缺血半暗帶的作用,能干預缺血半暗帶的病理生理變化,清除腦梗塞急性期有害因子,阻斷缺血的級聯反應,在腦梗塞早期給藥可延長半暗帶的治療時間,擴大溶栓的治療窗,減輕再灌注損傷,并且還對腦水腫有抑制作用,保護腦組織免受損傷,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增強神經細胞對缺血的耐受,并且對遲發性神經細胞壞死有抑制作用。此外使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塞不良反應少,在患者用藥過程中不影響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及纖維蛋白溶解,也無明顯的肝、腎副作用。本文研究得出,觀察組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依達拉奉治療,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常規治療,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患者在使用依達拉奉的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證明該藥對于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綜上所述,依達拉奉具有血腦屏障穿透率,能有效的增加了梗塞區的腦血流量,減少缺血半暗帶的面積,對促進梗塞灶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的水腫消退、腦功能的恢復具有良好的作用,而且不受病型限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江,王維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4-263
2 柯少豐.丁咯地爾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06,2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