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霞 王玲貴州省中醫醫院;貴州省開陽縣中醫院
1.腹脹是剖宮產術后及平產分娩后常見并發癥之一[1],常常導致產婦延緩排氣排便,食欲差,甚至不能正常飲食,產婦機體恢復緩慢,影響產婦活動、哺乳等。究其原因有:①產婦負痛,活動量少,腸蠕動減慢;②麻醉藥品使腸蠕動減緩;③手術激惹;④促進排氣排便藥物副作用。臨床上對本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包括針灸療法、按摩療法、中藥及西藥的內服及外治療法、物理治療等。
2.產后半身汗:筆者所指產后半身汗,是指產婦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汗出,或身體局部汗出,汗出如珠,此種汗出與全身汗出不同[2]。全身汗包含自汗、盜汗,可分為肺氣不足、營衛不和、陰虛火旺、邪熱郁蒸。產后半身汗可從肝論治,小柴胡湯加減可調理氣機,助脾化濕,使汗從大小便出,汗止身涼。
3.產后發熱[3]:產褥期內,高熱寒戰或發熱持續不退,并伴有其他癥狀,稱為"產后發熱"。臨床上可分為感染邪毒型、外感型、血虛型、血瘀型。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某些產婦產后發熱,為每日低熱,體溫波動在37~38度之間,無外感或產褥感染等其他原因,無抗菌素用藥指征。筆者根據產婦有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有其中一項癥狀者,可辨證為少陽癥,即半表半里癥,可從肝論治,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水濕運化正常,使熱邪從大小便或汗出,則熱退身涼。
4.產后抑郁[4]:產后抑郁指產后情緒不暢,出現情緒低落,甚至自殺傾向等。女子以肝為用,肝主情志,以小柴胡湯加減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疏導壓抑情緒。
筆者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間,對患者采用小柴胡湯加減內服,療效滿意,現將報告如下。
1.1 病例來源:觀察病例有80例來自貴州省中醫醫院(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產科住院部,有40例來自貴陽和美婦產醫院產科住院部。120例均為住院患者,年齡20-50歲,均為產后出現腹脹、半身汗、發熱、抑郁之病例。
1.2 診斷依據:(1)病史:產后;(2)癥狀:①產后腹脹,腹脹難忍,甚至腹部脹痛;未排氣排便,或已排氣未排便;②產后半身出汗如珠;③產后低熱,排出外感、感染及其他引起產后發熱器質性疾病;④產后抑郁,情志不暢,排出有精神及神經基礎疾病者。(3)體格檢查:①產后腹脹者,體查:生命體征平穩正常,心肺檢查無明顯異常,腹隆,叩診鼓音,聽診腸鳴音減弱;②產后半身出汗,體查:產婦上半身或下半身或局部皮膚潮濕,汗出多,甚至汗出如水滴。生命體征平穩正常,心肺腹檢查無明顯異常,局部皮膚見水滴狀汗液,皮膚濕潤。③產后低熱,體查:體溫波動在在37~38度,心肺腹檢查無明顯異常;④產后抑郁,體查:無明顯異常。(4)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無明顯異常。
中藥療法:以小柴胡湯為主方加減:柴胡3包/18g、黃芩1包/10g、生姜2包/6g、法半夏 2包/12g、大棗 1包/10g、甘草2包/9g、陳皮2包/12g、當歸1包/10g、澤蘭1包/10g。每天一劑,每日三次,100~150ml/次,水溶解內服。
3.1 療效觀察[5]:參照2001年《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中腹脹、汗多、發熱、抑郁的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服藥后癥狀消失。好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未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四組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經卡方檢驗,P小于0.01,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療效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即表明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小柴胡湯[6]為漢代張機(仲景)所著《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中》中列入方劑。組成:柴胡(30g);黃芩(18g);人參(18g);半夏,(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棗,(12枚)。主治:1)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或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實際該方運用廣泛,女子以肝為用,產后雖多虛多瘀,但非諸證均需補益,可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準確使用。
本臨床觀察顯示,小柴胡湯運用廣泛,除在內傷雜病及肝膽外科中運用外,還可用于產科產后疾病治療,如產后腹脹、產后半身汗、產后發熱、產后抑郁等,但需辨證準確,從肝論治,病瘥即止。值得推廣。
1 劉玲.促進剖宮產術后排氣方法的討論[J].醫藥前沿,2012,(18).
2 張佰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2.
3 馬寶璋,歐陽惠卿,吳高媛.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8.
4 豐有吉,馬丁,孔北華.婦產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04.
5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3-246.
6 小柴胡湯 百度百科[J].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