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巨書
河南省固始縣人民醫院外二科465200
膽管結石是外科常見病,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隨著腔鏡、內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既往的開腹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術逐漸被微創手術替代,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術式[1],并被廣大外科醫生接受。本文回顧我科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情況,并與傳統開腹手術進行對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齡35~79歲,平均(56.2士5.8)歲,所有病例經腹部B超、CT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等檢查證實存在肝外膽管結石。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寒顫、黃疸等,合并急性膽囊炎21例、急性胰腺炎7例。排除嚴重心、肝、腎、肺等器質性疾病;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病或家族精神病史和其他手術禁忌癥。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治療組采取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方法:全麻下建立人工氣腹,腹壓12~14mmHg,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足低,左傾30。體位,臍部10mm Trocar為置鏡孔,直視下分別于右腋前線,鎖中線肋緣下1cm置入一個5mm Trocar,劍突下2cm置入一個10mmTrocar,作為操作孔。常規探查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前壁切開漿膜顯露膽總管前壁1~2cm,在預切處穿刺確認后用電刀縱行切開約1cm,吸凈膽汁,從劍下或鎖中線處操作孔置入纖維膽道鏡檢查取石,對遠端小結石不易取出時,可以輸尿管導管插入遠端,生理鹽水沖洗取出結石。在纖維膽道鏡下直視Oddi括約肌開口,炎癥不明顯,括約肌舒縮功能正常,無結石存在者不放置“T”管。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術后,腸道的恢復時間及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出現的感染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膽總管結石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根據其來源可分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和來自膽囊的繼發性膽總管結石,這種病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癥。傳統手術切開膽總管取石,手術創傷大,術中僅憑術者手感或使用普通取石鉗和刮匙等器械取石,術者帶有很大的盲目和局限性,容易造成膽管壁損傷出血,嚴重者甚至膽道穿孔,引起膽瘺等嚴重并發癥,而且殘留結石率高[2-3]。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可直觀的了解膽管內結石、狹窄、出血等的定位診斷、膽道內腫瘤或贅生物可直接鉗取活檢,術中可同時處理膽囊,且取石范圍更大,向上延伸至左、右肝管、二級肝管,向下達十二指腸乳頭,結合并用網籃取石或機械性碎石可清除膽總管內大結石,提高了結石清除率,對于膽管炎癥明顯或殘留泥沙樣結石,術中可放置T管,減少膽漏發生,便于術后膽道沖洗和T管造影,殘留結石可使用膽道鏡經T管瘺道再次取石[4]。與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膽總管一期縫合后恢復的時間更快。避兔了取石鉗的盲目操作,減少了對膽道壁黏膜和乳頭的過多摩擦損傷,防止由此造成術后結石的快速生成及乳頭狹窄。本組資料中,治療組患者在術后,腸道的恢復時間及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出現的感染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復時間,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表1 兩組患者在手術中的指標比較
1 孫道中,王克畏.腹腔鏡聯合纖維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1):1715-1717.
2 李建華.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1,6(4):99-100.
3 趙普,莫耀良,唐傳軍,等.腹腔鏡、膽道鏡聯合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4):325-326.
4 胡勝軍.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J].中國基層醫藥,201l,18(13):1846-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