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芳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科 644000
通過對我院收治的98例血液科患者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對于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明顯的提高護理的滿意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現在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基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血液科收治的9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6例,患者的的年里為17~64歲,平均年齡為48.96歲。98例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有18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有36例,淋巴癌患者有5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有8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6例,其他患者有25例。采用隨機的方式將98例患者均分成兩組每組49例,一組作為對照組,一組作為實驗組,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相似,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于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都給予常規的治療和護理,同時,實驗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額外的護理風險管理。
1.3 統計學分析: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情況,以及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對獲得的統計學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進行分析,如果P<0.05說明兩組數據存在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于兩組患者的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件的情況和患者的滿意程度調查等到如下表1所示的具體結果。
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有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實驗組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的,具有統計學意義。這進一步說明了對于醫護工作人員加強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明顯的提高其在護理過程中的工作質量,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能夠有效的降低血液科患者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發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同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于護理質量的滿意程度。
血液科患者患有的血液疾病一般需要較長時間住院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具有效果不好、治療費用偏高、患者病情復雜并且變化快、治療的難度較大等諸多的特點,這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情緒不滿的現象,致使意外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同時,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也可能會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是粗心等原因,導致各種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引起患者的高度不滿進而引發護理風險等。所謂的護理風險就是護理工作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有可能引發的各種不良的安全事件,這些事件是客觀實在的不能夠完全的消除,但是能夠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降低其發生的概率。為了能夠有效的降低血液科護理過中護理風險的發生,醫院應該針對該科室的具體情況,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其具體實施過程和應該遵循的原則包括(1)建立風險管理組織,建立由護士長、責任組長和護理工作人員組成的管理組織,在組織內明確各個組織成員的具體責任,加強與血液科相關的風險管理知識的學習。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監督規范,對護理風險進行全程的監控和防范。(2)提高血液科醫護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加強相關人員的風險管理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風險管理觀念和意識。(3)醫護工作人員嚴格遵循風險管理程序,即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計劃、應對、跟蹤、管理效果評價。(4)落實護理管理制度、加強質量監控。(5)加強高危環節安全防范和管理,加強重點高危環節的防范,將風險發生的概率降到最小。(6)提高與護理相關的書寫和記錄質量,以便對事故進行有效的責任追查。(7)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的需求及時滿足,給患者提供與血液疾病相關的知識性指導。
通過本次對我院血液科收治的98例患者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可以得到,對血液科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和治療的基礎上,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工作能夠明顯的降低患者自身以及醫護人員發生不良事件的比率,同時能夠有效的提高換則和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使血液科的整體護理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醫院血液科應該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不斷提高醫護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的意識,落實相關風險的責任,將風險問題進行有效的防范。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風險時間進行有效的預防,才能夠真正的實現降低風險,提高護理質量的目標。

表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滿意程度對比表
1 何婷,楊彩云,張子輝.護理風險應對策略[J].護理實踐與研究,加10,7(22):93-95.
2 魚莉軍.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0):94-96.
4 何婷;楊彩云;張子輝 護理風險應對策略-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22)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0.2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