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濤
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 644000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主要是由患者脂質代謝異常,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在動脈內膜一些類似粥樣的脂類物質堆積形成的白色板塊,屬于動脈粥樣硬化[1]。隨著這些斑塊增多就會形成動脈腔狹窄,導致心臟缺血,從而產生心絞痛。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冠狀動脈術后并發癥的治療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術后血管并發癥的出現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疼痛,還會延長病患的診療時間,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巨大的負擔,因此減少術后并發癥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非常關鍵。
1.1 臨床資料:將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經過介入診療后出現血管并發癥的冠心病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為30例,采用系統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對照組患者為30例,采用普通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并且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兩組患者的年齡為31-73歲,平均年齡為49歲,其中單純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者為20例,行經皮冠狀動脈內形成術(PTCA)+支架置入術的患者為40例。
1.2 方法:手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消除術前的緊張情緒。可通過圖示或者文字的形式向患者以及家屬講解手術的流程以及效果,保證患者有充分的知情權,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2]。手術結束后,患者應當采取臥位,在養病期間要保證患者的休息時間,局部沙袋壓迫要達到6小時,術側肢體制動24小時,嚴格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常規心電圖每日兩次,予心電示波檢測,及時發現患者有無異常。此外還需進行血壓檢測,按照患者出現不同的并發癥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測,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3 統計學分析:使用 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統計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統計學有意義。
觀察組穿刺口出血的患者20例,假性動脈瘤患者10例,經過系統的護理后,患者均治愈出院,對照組患者經過普通的護理后,患者康復效果不如觀察組患者,兩組患者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穿刺點出血的患者來說,護理人員應當立即采用重新壓迫1小時以上,此時需停用抗凝劑,壓迫至無出血后使用繃帶加壓包扎的形式進行包扎,然后觀察患者有無出現其他并發癥[3]。
對于假性動脈瘤患者來說,應當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的引導下壓迫,使用超聲探頭向下適當的加壓,直至通道壓迫或者無血流通過,此時應當保持股靜脈的通暢,持續壓迫大約25分鐘后即可逐漸減壓,平均的壓迫時間要達到21分鐘[4]。假如此時發現通道仍然有血液,可重復進行上述程序,壓迫見效后使用繃帶加壓包扎的形式對傷口進行包扎。
對于出現靜脈血栓的患者來說,應當采用溶栓以及抗凝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抗凝以及溶栓的副作用為易引起身體某個部位以及臟器出血,因此應當嚴格掌握藥物的給藥途徑、使用方式以及時間與劑量等,此外還應當觀察患者的皮膚、牙齦以及口腔黏膜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的情況,合理的調整用藥[5]。
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介入診療術血管并發癥的患者采用系統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效果較為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于艷青,楊捷,柏穎,等.1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動靜脈瘺的救治與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08(18):20-23.
2 邢立花,崔玉芳,馬敬霞,等.頸動脈支架成形術108例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01(02):03-06.
3 趙書娥,趙莉,孫平,等.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9,10(20):23-26.
4 田金萍,李秀珍,張倩玉,等.冠心病介入性診斷治療的不良反應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10(12):15-17.
5 方蘅英,張美芬,陳妙霞,等.冠心病病人的健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上旬版).2009,11(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