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琴
寧夏靈武市人民醫院兒科 751400
中藥注射劑是近年來在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種新型藥物,其定義是系指藥材經提取、純化后制成的供注入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供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1]。我國早在80年代就已經研制出了小劑量的中藥注射劑。可見中藥注射劑歷史悠久,相比傳統的中藥煎劑,作用更快,療效更好,但是其安全性仍有待商榷,本文旨在探討臨床應用中藥注射劑中發生的不良反應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對策,現將具體研究整理總結,報道如下。
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我國傳統中藥成分復雜,這就為相關中藥注射劑的提取帶來難度,同時質量控制難度同樣加大。中藥中除了有效成分外,木脂素、多肽、內酯等大分子物質在現在的制備工藝下無法完全清除,故在大部分的中藥注射劑中或多或少存在這類物質,大部分情況下這類物質無機體影響不大,但難免會刺激免疫系統或發生過敏反應等,對患者局部組織或全身造成影響。同時由于雜質的存在加快了中藥注射劑的氧化速度,會在藥物保質期內就出現渾濁、沉淀的現象,不但降低了療效,還加大了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
中藥注射劑使用不合理:不良反應的出現除了和制備工藝有關外,臨床使用不恰當也會造成一定幾率的不良反應發生。很多臨床醫生在應用中藥注射劑時僅當做是西藥一般,忽視了中醫的辨證施治,從而存在用藥不合理的情況。若不對癥就使用中藥注射劑,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中藥制劑的存放由于雜質的存在,發生氧化等反應,導致藥物PH值發生變化,在使用過程中會造成不溶性的微小顆粒進入并積淀在毛細血管中,久而久之,容易引發局部毛細血管的缺血、堵塞、靜脈炎、血管炎甚至壞死[2],故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觀察藥物的顏色是否改變,是否有沉淀存在,以防變質的中藥注射劑進入患者體內。
未參照說明書使用:沒有按照說明書來進行規范的輸液操作,在使用中藥注射劑的過程中,藥物本身的溫度、醫院的室內溫度及藥物輸液的速度都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若環境溫度過低或者注射劑溫度過低,輸液時藥物進入到患者血管內,溫差過大會導致輸液血管痙攣并造成血壓上升[3]。如丹參注射液低速過快會有部分患者輕微頭痛的不良反應。故要嚴格按照中藥注射劑的使用說明書決定藥物使用的溫度、輸液的速度等,對于身體虛弱的患者更要多加觀察,防止不良反應發生。
面對中藥注射劑發生的相關不良反應,需要制定應對之策來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首先,遵循中醫中藥的理論指導,在中醫中藥的理論指導下研發中藥注射劑,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為辨證施治造成的不良反應;其次要嚴格按照藥物的使用說明書,根據說明書中的溶媒、劑量、輸液速度給藥,不可隨意更改用藥的劑量、溶媒及輸液的速度,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了用藥的安全,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又不會造成不良反應發生。同時不要加大溶媒濃度,因為溶媒濃度的增加會造成藥物中微粒濃度的增加[4]。除此之外,需要改變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人們往往認為中草藥的作用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但是事實上很多中草藥都有毒性,甚至有劇毒性,所以要充分認識到中藥制劑的功效,也要認識到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中藥注射劑已經不是傳統的中藥了,在功效、副反應方面和傳統中藥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只能改變人們對中藥注射劑的看法,才能充分發揮其效果。藥物的質量監控、采購也是應對不良反應發生的對策之一,只有質量上乘的中藥注射劑才能進入到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才能放心使用,對于顏色有偏差、存在沉淀的中藥注射劑要堅決抵制,防止其進入正規的醫療機構。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熱情、主動詢問患者病史、既往史等,嚴格注意是否有過敏史等,有過敏史患者一定要記錄下,并由專業人員統計記錄所有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情況,分析整理,制定出一個完善的不良反應資料庫,以便供今后參考。
中藥注射劑的廣泛應用為很多患者帶來了希望,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和相對較低的治療費用,深受醫患雙方的青睞,但是由于目前制備工藝的相對落后,還是不能完全的解決不良反應發生的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將所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降到最低。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中藥注射劑會越來越完善,制備工藝能得到更高的層次,從而完全杜絕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為更多的患者服務。
1 吳國琳,張力,余國友,等.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常見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2):1137-1140.
2 曾白林.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探討及其對策[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3):757-759.
3 李麗香,李水福.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及預防對策[J].中草藥,2009,40(4):附4-附 6.
3 田慶鍔.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特征、原因及臨床應用對策[J].中國藥房,2007,18(30):238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