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110003
心力衰竭是由任何結構性或功能性心臟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損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引起運動耐量受限的呼吸困難和疲乏[1],以及導致肺瘀血和肢體水腫的液體潴留,損害患者的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
傳統中醫對于心衰的認識:傳統中醫學中沒有“心力衰竭”這一病名,中醫學根據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喘證”、“水腫”、“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證范疇,認為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脈“氣力衰竭”,心體受損,心陽鼓動無力,血液循行不暢,不能滋養周身,逐漸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甚至臟腑功能衰竭的一類危重癥候群。本病的病因有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痰熱壅肺、瘀血阻絡、久痹入心、情志為病、年老體衰等。此外,外傷、疲勞、飲食不節、妊娠、分娩等,皆可加重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的失調,而進一步加重心衰的病情。
現代醫家對于心衰的認識:從心衰的發生、發展、轉歸等方面分析,將其病機概括為:心氣虛損、宗氣匱乏,宗氣虛乏、脾胃為因,心本于腎、腎虛為本,陽損及陰、陰陽俱虛。陽虛水停是重度心衰的主要病理機制,氣虛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理環節,痰瘀互結、心絡瘀阻是心臟結構改變的主要病機。結合臨床經驗認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腎、肝、肺、脾諸臟,屬本虛標實,氣陰兩虛為本,水飲血瘀為標,虛實夾雜。心衰是由于心氣、心陽虛衰,瘀血、痰飲、水飲等病理產物積聚所致,將其概括為虛、瘀、水三個方面,認為三者互為影響,互為因果。
心衰認識的分析:近年來中醫對于心衰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認為心衰病位在心,與脾、腎、肺有密切關系,以心氣、心陽氣虧虛為本,水飲、痰濕、瘀血為標,基本病機為心(陽)氣虧虛,水濕內停,影響氣血運行,導致瘀血內結。盡管當前對于心衰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漸一致,但是其中醫病名尚未統一。其病名主要是依據患者癥候進行命名,比如水腫比較突出,就將心衰歸于“水腫”的范疇;如果患者喘憋比較嚴重,就歸于“喘證”范疇;胸悶、胸痛比較嚴重,歸于“胸痹”范疇等等。對于同一種疾病,中醫卻出現多種病名,雖然中醫可以“異病同治”,但是繁雜的病名會對中醫研究者和患者帶來很多的不便之處。是否可以將中醫的病名重新進行規范化,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
辨證分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其分為7型,即心肺氣虛型、氣陰兩虧型、心腎陽虛型、氣虛血瘀型、陽虛水泛型、痰飲阻肺型、陰竭陽脫型。根據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在臨床上常常表現為喘、滿、腫、脹并見,從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討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機,結合臨床以方驗證,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證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個重要證型。中醫認為母能令子虛,子能盜母氣,健脾能養心、益心能助脾,故運脾轉樞,心病可從脾治,證型可以分為心腎陽虛,脾陽不振,氣不化水型和肺失通調,脾不健運,肝郁氣滯型。將其分為四型:氣陰兩虛證、心腎兩虛證、水飲內停證、心血瘀阻證。
現代中醫對心衰的研究:通過觀察住院患者,發現氣虛證為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共有的證候,而血瘀證則見于除少數單純氣虛證以外的患者,水停證和陽虛證所占比例不足50%。按氣虛證、氣虛血瘀證、氣虛血瘀水停證、氣虛陽虛血瘀證、氣虛陽虛血瘀水停證的順序,左室質量指數(LVMI)呈遞增趨勢,而左室射血分數(LVEF)則呈遞減趨勢。將心力衰竭病人分為痰熱壅肺、心肺氣虛、陽虛水泛、氣陰兩虛、陽氣虛脫等5型,痰熱壅肺膽固醇值最高,陽氣虛脫型最低,說明膽固醇水平與證型分布可能有內在聯系[2]。
辨證分型的體會:中醫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門經驗醫學,各個醫家對于疾病的主觀認識不同,導致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證分型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眾多醫家致力于慢性心衰證候標準化的研究,努力地尋找中醫相關證型的物質基礎。事物的本質是通過外在表象表現出來,外在的表象直接或者間接的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從這一點來說,中醫的證型也是存在相應的物質基礎的。
針對心衰癥狀、靶點及靶器官的治療處理上,中藥見效不如西藥快,西藥口服不如靜脈給藥快,但正如現代循證醫學證據所表明,西藥針對性強、見效快、靜脈給藥等用藥及其途徑對降低猝死率、改善遠期預后、提高相對生存期方面并無益處,而能改善心衰長遠預后的3類藥物均為能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口服類的、緩慢起效的藥物,為能逆轉心肌重塑的藥物。而中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緩治其本等理論觀念,正吻合了改善心衰長遠預后為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類、口服類、緩慢起效類藥物的理念,從而從理論上說應該能阻斷其惡性循環,逆轉心肌重塑。其具體治則治法: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祛邪安正-邪去正安,陰平陽秘;緩治其本,平衡陰陽-扶陽抑陰,消陰復陽等理念從整體觀念、陰陽平衡的高度上來概括病因病機及治法用藥,吻合了現代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的能降低猝死率、改善遠期預后、提高相對生存期的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藥物機理。特別是對不能耐受ACEI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3類藥物導致的諸如咳嗽、低血壓、腎功能不全、哮喘誘發、心動過緩、傳導阻滯、高鉀血癥、乳腺增生癥患者,更有廣闊應用空間[3]。中醫藥能對整體陰陽調整平衡,并利用其綜合治療作用及靈活加減性,一定程度上的陰陽雙向調節性,補ACEI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的不足,減少其毒副反應,糾正其不能耐受性,或替代不能耐受ACEI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患者的治療。
從臨床實踐可以看出中醫學是科學的,只是局限于當前的認識水平,中醫學的“科學之性”并不能被現代科學所認識和闡釋。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最終機制也要歸于人體的現代病理生理機制上,不可能是陰陽五行等病機理論,中醫學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中醫理論是中醫對于客觀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是一種不同于現代醫學的語言。這種認識語言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但也有著現代醫學目前所不可超越之處。正是目前不可超越之處,讓中醫學發揮出現代醫學不可取代的作用。
1 高嵩松,杜久剛,劉媛媛.張艷教授對慢性心衰的中醫認識與辨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0):77-78.
2 朱波.李七一.心衰辨治心法[J].江蘇中醫藥,2008,40(12):18-19.
3 范立華,李慶海.李慶海教授治療慢性心衰經驗[J].光明中醫,2009,24(5):8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