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衛明
(織金縣人民醫院 貴州 織金 551700)
現代骨科學以病理學和解剖學為理論基礎,結合了各科醫學理論以及現代治療手段,是臨床醫學外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傳統中醫骨科學具有明顯的中醫治療特征,強調內外一體、內外同治,通常采用夾板固定、手法修復以及傳統中草藥進行治療,傳統中醫骨科學在用藥以及實用技能方面具有顯著的自身特色。在當今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下,我們必須看到文化多元性對科學發展造成的影響,醫學科學也不例外[1]。不同人觀察到同一疾病的不同現象導致不同科學假設的形成,進而產生了不同理論和方法,傳統中醫骨科學與現代骨科學就是這樣兩個學科。但是這兩門理論體系看似截然不同的學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逐漸趨向融合,二者之間的共同點越來越多,相互借助各自的經典理論體系。本文分析傳統中醫骨科學以及現代骨科學的治療原則,理論基礎以及治療方式,探討現代骨科學對傳統中醫骨科學的影響,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比較,總結二者特點以及相互影響情況。
1.1 AO技術于AO組織:M.E.Muller醫生在五十年代首次使用立即活動和內固定方法對骨傷病人進行治療,隨后在其組織縣成立了骨折治療研究組:Arbeitsgemeinschcftfur Osteosynthesefragen即后來的: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上述組織在被稱為骨科內固定研究協會。在隨后的發展中AO組織不斷發展和完善,并開發了AO組織技術,發展了相應的AO教育。在1996年AO組織退出了《骨科內固定》一書,為骨科創傷的治療提供新原則、新觀點以及新技術[2]。
1.2 骨折的治療原則:現代骨科學中明確了對骨創傷的治療原則,主要治療原則有以下四條:①對骨折端進行準確的解剖復位,尤其是在患者發生關節內骨折的情況下;②根據人體生物力學以及生理學的需要設計合適且堅強的內固定裝置和方法;③在骨創傷的治療中充分運用無創傷操作技術,從而有效保護患者軟組織以及骨折斷面的血液運行;④鼓勵患者早期進行主動的活動,從而活動肌肉以及骨折部位和鄰近關節,從而有效防止患者出現骨折病。現代骨科學上述四項原則充分彰顯了其發展的內涵:技術、原則、內固定物以及器械。
1.3 最佳手術治療時間:患者在發生損傷后2至3天,即患者創傷出血停止后,是對閉合性骨折進行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但也有部分學者指出在骨折發生4至8小時后就進行手術治療。對于骨折病人,最好在患者出現腫脹之前就擇期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的同時還能對患者進行抽出血腫,保證患者骨折塊能夠自由進行活動,從而降低患者出現骨折塊失活的可能性。如果手術時期選擇不恰當,會導致手術難度增加,從而給血腫的穿刺、失活組織的清理以及手術清創帶來困難,也會增加患者出現感染的概率。
2.1 傳統中醫骨科學骨創傷的認識:與現代骨科學不同,中醫對骨科學的認識以及相關理論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傳統中醫骨科學以一系列中醫理論和文獻為基礎,不斷繼承和發揚各朝代醫學家對人體骨骼以及骨創傷的認識。傳統中醫骨科學以精氣神為理論基礎,同時結合自然變化以及相關哲學思想理論。
2.2 傳統中醫骨科學對骨科疾病的治療:中醫對骨科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手法修復、藥物治療以及夾板固定等手段為主,中醫骨科學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強調筋骨并重、動靜結合、醫患配合、內外兼治的原則,在藥物治療時主要采用補瀉攻養的治療方式。傳統中醫骨科學各種治療手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輔助使用,共同用于患者骨科疾病的治療[3]。
小夾板在中醫骨科學中占極為重要地位,它能使病人在復位后很快進入功能鍛煉,首先是骨折相鄰關節的活動,肌肉的收縮活動以及帶小夾板的負重活動。這一切在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中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現代骨科學對此也無非議。AO技術中堅強內固定與早期功能鍛煉,其科學價值與傳統中醫骨科學同出一輒,這證實了一條真理,正確的東西,終將得到實質性的統一。現代骨科學與傳統中醫骨科學在治療理念以及治療原則上逐漸趨向一致,二者的共同點越來越多,二者互相影響、相互滲透、共同發展[4]。
現代骨科學以病理學和解剖學為理論基礎,結合了各科醫學理論以及現代治療手段,是臨床醫學外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傳統中醫骨科學具有明顯的中醫治療特征,強調內外一體、內外同治,通常采用夾板固定、手法修復以及傳統中草藥進行治療,傳統中醫骨科學在用藥以及實用技能方面具有顯著的自身特色。不同人觀察到同一疾病的不同現象導致不同科學假設的形成,進而產生了不同理論和方法,傳統中醫骨科學與現代骨科學就是這樣兩個學科。但是這兩門理論體系看似截然不同的學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逐漸趨向融合,二者之間的共同點越來越多,相互借助各自的經典理論體系。本文總結出了現代骨科學與傳統中醫骨科學各自的特點以及治療方式和治療原則,并分析了二者相互影響的結果。傳統中醫骨科學與現代骨科學的關系日益緊密,現代骨科學與傳統中醫骨科學在治療理念以及治療原則上逐漸趨向一致,二者的共同點越來越多,二者互相影響、相互滲透、共同發展。
[1]Xiaojun C,Hua X,Xueyan C,et al.Effects of Buyang-Huanw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transplanted neural stem cells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hind limb in spinal cord transected rats[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2,2:012
[2]Wong W S,Jensen M P,Mak K H,et al.Pain-related beliefs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The construct and concurrent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rvey of pain attitudes-14(ChSOPA-14)[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1,42(3):470-478
[3]王新祥,張允嶺,黃啟福.對骨質疏松癥中醫主要病機和現代病因學的認識與探討[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012):1119-1123
[4]王歡.033.改良Sauvé-Kapandji術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下尺橈關節損傷[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6(5):3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