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清
吉林省敦化市青溝子鄉衛生院 133708
血管瘤是臨床常見病,無浸潤性和明顯功能影響,有潛在風險,主張積極治療。硬化劑注射治療技術已經產生百余年,是指在血管內注射硬化劑以祛除病變血管的技術。通常采取平陽霉素、魚肝油酸鈉、平陽霉素聯合地塞米松等硬化劑;聚桂醇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痛苦少、不良反應小的國家級新藥,該硬化劑的應用"提高了硬化治療技術的精細程度和安全性,也拓寬了適應證"[1],是安全、微創、高效和平價的治療手段,得到了醫患雙方的認可。現將該模式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有31例治療對象,年齡1個月-49歲,男19例、女12 例,瘤體大小 0.7cm ×0.6cm -4.7cm ×3.9cm,發病部位額部2例、眼瞼5例、頰部3例、鼻背4例、唇部7例、咽側1例、頸部5例、耳廓4例。術前采取了常規行體溫、心、肺檢查,血常規、凝血象和胸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排查了禁忌癥和過敏癥。
治療操作:沿血管瘤周邊的正常皮膚,采用頭皮針行瘤基底部以每次2-5點穿刺的方式進行多點穿刺,抽到回血每個穿刺點推注聚桂醇原液0.5ml,總用量<3ml,間隔5-7d再次以此方式進行注射,穿刺點在兩次治療過程中不重復、要均勻圍繞血管瘤。完成后的3d內需現場告知局部紅腫、皮溫增高等情況。1個療程是1周內治療2次,復診是首次治療4周后,隨訪是3個月,隨訪期如有發展可酌情追加1-2個療程。
護理方法:⑴術前護理:①心理干預階段:治療對象為嬰幼兒時,對患兒家長清楚說明聚桂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注射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局部腫脹、疼痛、出血等問題、口唇部位血管瘤愈合期可能發生的吸允困難等現象,消除緊張心理;治療對象為未成年人時,主動贏得其信任,消除其因外貌等產生的自卑心理和對手術的恐懼感,使其配合治療;治療對象為成人時,詳細講述治療的基本原理、手術操作、術后效果、可能的不良反應,消除患者顧慮,積極配合治療。②試驗排查階段:采取了常規過敏試驗、行體溫、心、肺檢查,血常規、凝血象和胸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排查了禁忌癥和過敏癥,護理患者各項指標正常。③器械準備階段:按照患者具體情況準備4.5G-5G頭皮針、2ml、5ml和10ml注射器、三通閥、止血帶、消毒液、膠布和彈力繃帶。囊腫穿刺針為18G-20G PTCH或軟管EV針,以軟管EV針為首選。④患處護理階段:對血管瘤部位、范圍、家族史等情況做好文字記錄,并對患處等進行拍照記錄。做好血管瘤及周圍皮膚手術區的清潔和干燥工作,清洗皮膚皺褶處和剃除患處及四周毛發時不要損壞血管瘤。⑵術后護理:手術過程中按照具體情況,以交流、安撫等手段控制患者的緊張情緒。聚桂醇注射液是國家級新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硬化劑,副作用主要為肝、腎功能的損害、潰瘍、壞死、低熱、頭暈、胸悶、惡心、視力障礙等,注意動態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是否出現。術后6h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監測體溫超過38.5℃時按醫囑進行降溫。鼓勵患者多飲水,觀察尿量、顏色,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松緊、腫脹情況,傷口四周皮膚變化情況。術后第1天打開敷料觀察患處腫脹程度,觸摸瘤體質地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指導患者飲食清淡、營養,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及水分,患兒飲食更需軟、爛、易消化。指導術后2-3d厭食或惡心的患者少食多餐,考慮營養搭配。有胃腸道反應者肌注胃復安注射液。根據患者的情況合理安排輸液的進度和輸液量,保障藥物代謝、避免不良反應出現。成人輸液量2000-2500ml生理量,兒童100ml/kg輸液量。術后1d按醫囑抽血復查肝、腎功能。⑶出院指導:告知患兒家長及患者要按時復診并配合隨訪,復診是首次治療4周后,隨訪3個月,隨訪期如有發展需酌情追加1-2個療程;告知結痂階段、外表特征和注意事項,不要撕拉患處形成的痂皮,任它自行脫落,尤其是患兒要進行密切看護,如恢復期有糜爛面出現的,需要進行局部行無菌清創換藥,微波外照射1周后即可干涸結痂。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普及,留好治療記錄和聯系方式,方面患者咨詢。
本組痊愈(瘤體消失無瘢痕)26例,部分治愈(瘤體縮小3/4)4例,病情改善(瘤體縮小1/2)1例,治療無效(瘤體縮小<1/4或有增大)0例。患者的出院滿意率達到了96.7%,隨訪滿意率達到了100%。注射后1周均無瘤體皮膚感染,復診期瘤體直徑、突出程度均無變化,隨訪期均無發展。患者認同治療方案、配合治療和復診工作,主動配合護理過程,并對護理方式和結果表示滿意。
與采用平陽霉素、魚肝油酸鈉、平陽霉素聯合地塞米松等傳統硬化劑進行注射手術相比較,新型治療方式聚桂醇注射手術是安全有效、痛苦少、不良反應小和平價的治療手段[2-3],通過細致、周到的護理,可以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做好護理工作才能協助手術取得最佳的療效,聚桂醇硬化劑注射手術的護理重點在于注射藥物后對瘤體傷口進行觀察、補足輸液量、及時發現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對患者及家屬告知注意要點。
1 秦增輝,林曉曦,駱泉豐.中國醫師協會微創硬化治療技術指南(2012版).微創醫學,2012.
2 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142.
3 劉國林.嬰幼兒血管瘤增殖、退化機制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0,192(16):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