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育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第二人民醫院 610404
溝通是一門學問,是醫護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門功課。隨著社會的快速繁榮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及家長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總結有效的溝通是降低醫療風險的關鍵。只有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為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才有良好的醫患關系,只有患者及家長認可了所有告知的內容才能減少醫療糾紛;才能起到提高醫療安全的作用。由于兒科的醫護人員面對的是無法完全表達自己的病情和需要的患者,并且還要面對焦慮不安、煩躁易怒、對孩子倍加疼愛而且期望值很高的家長。所以兒科的醫護人員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尤其重要。只有與患兒及家長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和醫療服務的質量。
溝通方法:兒科的醫患溝通更多的是與患兒家長的溝通與交流,3歲以上的患兒在治療操作時也可直接交流。因此、對患兒及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溝通與交流。
與家長的溝通:語言溝通:小兒生病住院時都會有恐懼心理,而家長更多的表現是焦慮不安、煩躁易怒、期望值又很高等情緒和心理。以致醫患關系緊張,我們針對患兒及家長的表現和心理,認為醫護人員應當主動與住院患兒的家長進行溝通,并給予患者最基本需求的幫助;以尊敬、關心、同情的態度向家長說明小兒的特殊生理解剖結構,穿刺難度較大;但是會盡力做到一針穿刺成功。使家長理解并主動配合醫療工作。要做到想病人所想,語言通俗易懂,用告知性的語言告訴家長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病情的轉歸、風險。以安慰性的語言表達對患兒的同情,使醫患之間在真誠、理解、信任的基礎上進行和諧的交流與治療。
與患兒的交流:語言溝通:對3歲以上的幼兒在治療操作時可以直接進行語言交流,但需應用不同年齡段患兒的語言特點,如用詞要簡單、通俗易懂、特別是在靜脈穿刺、腰椎穿刺等操作時,以父母般的關愛和鼓勵性的語言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減輕穿刺時帶來的痛苦;對學齡兒童、學生則以鼓勵性的語言進行交流,使患兒愿意接受并主動配合檢查及治療。和諧的醫患關系對疾病的康復可起到縮短病程的效果。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并且提高了社會效益。
由于我們醫護人員是醫療活動中的主角,有時又是患兒的代言人、并且還是疾病康復及預防的指導者。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以病人為中心,滿懷愛心和同情心,提高為病人全方位服務的意識;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并將此運用到臨床工作中。總之,醫患關系的實質是雙贏的共同體,沒有本質上的沖突,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面對疾病、我們醫護人員和患者不僅有著戰勝疾病、早日康復的共同目標,而且戰勝疾病既要靠醫護人員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及家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療。所以,患者是我們醫護人員戰勝疾病的伙伴,而不是對手。我們要提高業務素質、醫療質量,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增加醫患互信,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為醫院的和諧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