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淼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 611130
隨著人們生活的水平提高、過度的營養、不良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之孕期篩查普及,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也呈現上升的趨勢,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其血糖值多數能恢復至正常,但也增加了將來患糖尿病的幾率[1],并且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健康均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臨床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與控制其血糖水平值顯得非常重要,其可有效降低妊娠期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產科醫療質量,本文選取3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匯報如下。
一般資料:實驗對象為2010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7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4例與對照組33例,其中年齡在21~43歲,平均年齡為29.6±2.7歲;孕周在32-40周。產次分為:初產女53例;經產婦14例。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同院方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因是隨機抽取,所以無論在年齡、孕周、產次等方面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相關數據與資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①給予患者糖尿病知識的宣教,使其知道應該注意的事項,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健康知識認知度,從而增加其自我監護的意識,讓其掌握胰島素的使用方法與血糖控制目標。②給予患者運動及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做些適當的運動,如散步、中速步行、打太極拳等,運動量以不感疲勞為宜。指導患者少吃含糖量高的水果與食品,多吃豆制品與蔬菜,適當補充鐵劑及維生素等。③指導患者自查尿糖,遵醫囑按時服用藥物,在妊娠的中后期,讓患者自行給予胎動計數,若有異常,立刻就診。實驗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①采用面對面妊娠糖尿病相關知識講座,學習的內容包括:糖尿病基礎的理論知識;妊娠糖尿病危害與特點;自我監測血糖、適當運動、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家庭與社會支持及配合等。②心理護理:在患者及家屬知道糖尿病會對母嬰健康產生危害后,均會產生恐懼與緊張的不良心理狀態,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應以和藹的態度,溫和的語言與其進行溝通,給予患者關心與理解,讓護患關系處于融洽的氛圍中,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與性格特點,選擇適當的語言,向其講解臨床目前對疾病治療的技術水平,以及做各項檢查與治療目的,讓患者及家屬正確對待疾病,緩解其不良狀態。③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體質量以及體力的勞動情況,制定其飲食計劃,給予配餐指導,限制食鹽攝入量,食物合理搭配,避免單一化,防止營養不良或者是發生低血糖事件[2]。
評價指標:兩組患者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其治療前、后心理狀態給予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程度越重[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對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給予t檢驗,把P<0.05為標準,來判斷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值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評分對比表
由于患者在妊娠期內,心理狀態不穩定加之代謝的紊亂,使其血糖水平值控制較困難[4],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除了正規治療外,還要求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運動,定期進行產前檢查,降低圍產期內母嬰的并發癥以及遠期糖尿病發病的幾率。從本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血糖水平值、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給予綜合護理的效果較好,有助于更好地降低其血糖水平,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是一種較好的護理方法,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 黃麗葵,吳文清,彭麗華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糖控制與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7(5):1066-1067.
2 陳桂仙,羅世香.妊娠期糖尿病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結局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4(32):218-219.
3 柏碧玲,黃線.護理干預對5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0,9(24):193.
4 銀環.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早期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11,17(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