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國
河南省伊川縣婦幼保健院兒科 471300
新生兒黃疸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對新生兒黃疸及早明確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臨床上應用茵梔黃顆粒、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取得滿意療效,現將一些經驗分析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自2010年9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兒科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94例,并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7例,男27例,女20例,胎齡37-42周,平均(39.83±1.56)周,出生體重2.7 -4.3kg,平均(3.75 ±0.38)kg,其中新生兒敗血癥16例,新生兒肺炎13例,新生兒缺氧性腦病9例,新生兒ABO溶血3例,其他6例;3歲以內患兒18例,3-7歲患兒32例,8-13歲患兒28例,病程1-5天;對照組47例,男26例,女21 例,胎齡36 -42 周,平均(39.94±1.30)周,出生體重2.6 -4.2kg,平均(3.61 ±0.35)kg,其中新生兒敗血癥17 例,新生兒肺炎12例,新生兒缺氧性腦病8例,新生兒ABO溶血3例,其他7例。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病因等資料上經統計學處理(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保暖、補液、糾酸、吸氧等綜合治療,包括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5-8mg/kg,2次/d,口服,丙種球蛋白0.5 -1.0g/kg,1 次/d,靜脈滴注,及人血白蛋白1g/kg,1 次/d,靜脈滴注等治療,并給予藍光燈照射治療,根據患兒黃疸程度予8-20h/d藍光照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1片/次,2次/d,溶解服用,并予茵梔黃顆粒1g/次,3次/d,水沖服。兩組患兒均治療5天后觀察指標變化。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治療5天后患兒皮膚黃疸基本消退,經皮測膽紅素<119.7umol/L;②有效:治療5天后皮膚黃疸大部消退,測膽紅素在119.7-171umol/L之間;③無效:治療5天后皮膚黃疸消退不明顯,測膽紅素仍>171umol/L[1]。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以P <0.01或P <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差異具有顯著性。
療效比較:治療后兩組總體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總體有效率比較[例(%)]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期常見癥狀之一,由于各種病因使紅細胞破壞增多,膽紅素生成過多,引起未結合膽紅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等黃染現象,有些患兒同時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對于這些較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如未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手段干預,有可能發展為新生兒膽紅素腦病[2],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遠期神經系統后遺癥。因此,需及時正確判斷黃疸的性質,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藍光照射療法是一種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波長為425~475nm的藍光作用于皮膚黏膜組織,使皮下的游離膽紅素光異構化,形成光異構體[3],使膽紅素從脂溶性轉變為水溶性,不經過肝臟的結合,經膽汁或尿排出體外。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屬微生態制劑,含雙歧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嗜酸乳桿菌,口服后能使其定植于新生兒腸道內,補充腸道正常菌群,有利于結合膽紅素轉變為尿膽原并隨糞便排出,還可以通過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乙酸、乳酸,降低腸道PH值,從而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以阻止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減少腸肝循環[4],還可促進肝酶活性,有利膽紅素代謝[5]。茵梔黃顆粒主要成分為黃芩苷、梔子、茵陳、及金銀花提取物,除能顯著增加膽汁分泌和利膽外,還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轉移酶及退黃等[6]。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梔子中的梔子素具有利膽及增進膽汁分泌作用,可抑制膽紅素水平在血中的升高[7]。故應用茵梔黃顆粒、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可以明顯降低患兒膽紅素水平,減輕黃疸,臨床療效顯著,并且治療無毒副作用,對患兒即安全又方便,值得臨床應用。
1 陳海燕.茵梔黃口服液用于新生兒黃疸83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1):208 -209.
2 楊祥群.新生兒黃疸光療的觀察與護理[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9):2407-2408.
3 毛文英.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3):32.
4 胡玉蓮,王品品,張家潔,等.思密達和金雙歧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4):828 -829.
5 李曉萍.門冬氨酸鉀鎂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92 -94.
6 薛玉.茵梔黃顆粒輔以二聯活菌治療新生兒晚期黃疸[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3):397 -398.
7 吳惠晴,崔其亮.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治療現狀[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3):56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