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文政
河南省溫縣人民醫院骨科 454850
近些年來我院臨床骨科門診進行創傷性骨折治療的患者日益增多,因而骨外固定器的應用也隨之增多。骨外固定器是利用力學原理,在骨折位置兩側加入固定針,通過連桿與外端針牢固連結,使鋼針發生形變,對骨折面兩段產生擠壓,起到對骨折部位的固定康復作用[1]。這是一種對創傷性骨折治療十分顯著的方式,主要優點是能夠在不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產生破壞作用,并能夠針對開放性骨折部位的傷口包扎處理與骨折固定處理很好的融合。經過多年來的技術改進,骨外固定器的治療方式也越加廣泛,從以往只能治療骨折問題到后來能幫助骨骼延長等多方面應用。
開放性骨折治療:骨外固定器在治療開放性骨折時具有明顯優勢,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骨折對于附近軟組織和皮膚的損傷,提高患者骨折傷口的愈合速度,減少骨折對患者造成的疼痛感,并在治療過程中不會影響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康復創傷較小,骨折固定位置牢靠,不會將骨折附近位置的骨膜和軟組織產生剝離,同時固定針與連桿的形變壓力能有效加快骨折兩端的愈合速度,對于骨折治療具有非常好的效果[2]。
特殊部位骨折治療:在較難固定的鎖骨骨折治療中,先是在骨折近端放置固定鋼針,然后通過連桿與外端固定針連結固定,再用相同方法對骨折遠端進行固定,最后將兩者固定好進行包扎。這種方式治療鎖骨骨折具有創傷小,固定穩的優點,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固定法的醫源性創傷和相關并發癥。在跟骨骨折治療中,通過可調式外固定器結合傳統治療法相結合的方式,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跟距關節面與跟骨體橫徑之間的位置,恢復這兩者間原有角度,對骨折的復位和固定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3]。這種治療方法因為采用生物固定學原理,對于骨折部位的創傷較小,尤其是在對老年患者的治療中,減少了對其開放復位手術和二次手術,有效提高患者恢復速度。
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一般患有骨質疏松癥的老年人較為容易發生橈骨遠端骨折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關節面粉碎,因而傳統的石膏固定法不能很好的對其進行恢復,而使患者產生創傷性關節炎。通過使用骨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能大大提高骨折恢復速度。骨外固定器一般用于采用傳統手法和石膏復位法較難固定的患者,其主要方法步驟是將骨折部位回復原位,并對其采用固定鋼針固定在近骨折端,然后對患者骨折部位關節進行功能恢復鍛煉。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避免常規固定法中固定鋼針的嚴格位置要求,從而極大降低手術難度和時間,減輕患者身心痛苦程度。骨外固定器還能有效防止術后位置錯位問題,能明顯改善因手術造成的橈骨短小狀況。
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國內有相關醫學專家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采用了骨外固定法,并且骨折愈合效果非常明顯。保證骨外固定法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效果的主要操作要點在于以下幾點:①骨近端固定技術:在股骨遠端部位的固定鋼針必須與股骨力矩的方位保持一致,以防止骨折部位的固定鋼針產生錯位,加強固定鋼針的受力作用,然后在股骨近端插入兩根固定鋼針與股骨內部固定鋼針形成穩固三角形結構;②闊筋膜張肌松懈技術:在切口處切開附近的闊筋膜張肌以讓患者能夠進行關節彎曲功能的鍛煉;③外固定器連結:對近端固定針進行角度調整,使其能夠產生形變力,對骨折遠端起到拉動作用,用以承受骨折端的壓力,同時讓其轉換成促進股骨愈合的壓應力[4]。
在進行骨外固定手術后,由于個人體質原因、術后感染及手術器材等方面,比較容易產生術后并發癥,主要有針道感染、皮膚壞死、骨折難以愈合等。①一般對于針道感染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固定針與骨頭的連結產生松動,針對這一情況在手術中應對穿針過程保持力度平衡和針道附近的清潔,并及時服用抗生素,穿針后應仔細護理,若還是無法控制針道感染,可以等到骨折情況得到改善后,拆掉固定器,使用石膏夾板固定法;②皮膚壞死產生原因通常是肢體水腫,固定器壓迫血管導致的,這時應使皮膚和連桿間保持大于3cm距離,并擴大皮膚針孔的切口,防止皮膚壞死。在骨折附近分布較多神經和血管時,應嚴格按照操作要求規范來進行手術,并在術后精心護理;③骨折難以愈合的發生原因是骨折程度嚴重、固定器固定不夠牢固等,一般需要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即可[5]。
結語:骨外固定器是一種微創手術治療骨折方式,在骨折的復位、功能的恢復等方面效果顯著,雖然也有一些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及長時間固定加重患者關節壓力的缺點,這在日后研究應用中需要加以改進。但由于其構造簡單,利于康復的優點,在臨床中具有廣泛應用。
1 穆林,劉丹平.骨外固定器的臨床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07,13(21):1631-1633.
2 曹建偉,葉應榮.外固定器在治療脛腓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3,24(17):41 -42.
3 李起鴻.加強骨外固定研究提高臨床治療水平[J].中華骨科雜志,1994,14(10):579.
4 李銘雄,孟和.穿針外固定療法的并發癥與對策[J].中醫正骨,2006(1):61-62.
5 李起鴻.骨外固定技術臨床應用中的幾個問題[J].中華骨科雜志,1996,1(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