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紅 詹建華 戴靈
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 311201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通過耳聲發射、自動聽性腦干反應和聲阻抗等電生理學檢測[1],國內外報道表明,正常新生兒和高危因素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病率的差異較大,正常新生兒約為1‰-3‰,高危因素新生兒約為2% -4%。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早期檢測及干預項目包括聽力篩查、診斷、干預、隨訪、康復訓練及效果評估,是一項系統化和社會化的優生工程,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2]。而研究發現,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仍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新生兒篩查質量不高,依從性較差,家屬對此檢查不了解。我院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給予干預,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新生兒32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新生兒均擬進行聽力篩查,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到本次實驗中,符合倫理學原則,排除新生兒宮內窒息、新生兒缺氧史,體重在3kg以下。隨機將新生兒32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160例,產婦在孕期無疾病,產婦年齡在22-35歲之間,平均為(29.21±4.01)歲;新生兒日齡為 1-3d之間,平均為(2.02±0.45d);出生時Apgar評分為8-10分之間,平均為(9.44±0.25)分。實驗組300例,產婦在孕期無疾病,產婦年齡在22-35歲之間,平均為(28.89±4.54)歲;新生兒日齡為1-4d之間,平均為(2.13±0.47d);出生時 Apgar評分為8-10分之間,平均為(9.31±0.27)分。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護士對新生兒家屬講解有關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目的和方法,并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查。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措施為:①確保新生兒處于安靜的狀態。護士利用多種方法保證新生兒的安靜,使其全身放松,這樣能排除干擾,使篩查更快速。②清理外耳道:在檢查前,護士要首先對新生兒外耳道和中耳進行清潔。③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在檢查前,護士要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相關知識給予講解。同時做好心理干預措施,利用各種案例講解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重要性,尤其強調檢查后如果有異??梢栽缙诟深A,這樣可以早期糾正聽力障礙[3]。護士掌握的方法要多,在檢查前同時觀察新生兒家屬情況,是否有緊張焦慮,并耐心地給予安撫。
觀察指標:觀察統計兩組新生兒家屬首次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比例,隨訪家屬1個月,統計兩組隨訪成功率。使用模糊數字評分方法評價兩組新生兒家屬的焦慮程度,家屬在0~10分中選擇一個數字表示自己的焦慮程度,其中10分為非常焦慮,0分為完全無焦慮,在新生兒聽力篩查完成后進行。
數據處理:本次實驗的所有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為0.05,以95%為可信區間,計算結果中P<0.05時,為樣本差異明顯且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焦慮程度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方法為t檢驗;各項比例及滿意度調查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使用X2檢驗。
實驗組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比例、隨訪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家屬焦慮程度和滿意度比較
新生兒聽力障礙在臨床發病率較高,一般為0.1%左右,而這種聽力障礙通過常規的體檢和父母的觀察,是不能早期發現的[4]。
我院采用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從保證新生兒處于安靜狀態、新生兒外耳道清潔、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三個方面改革,其優勢在于可以保證新生兒的安靜狀態,通過撫觸等方法減少外界的刺激,并促進新生兒的安靜,減少哭鬧,使睡眠更平穩,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聽力檢查的順利進行。同時,外耳道的清潔還能夠減少羊水、胎脂等對聽力檢查中刺激聲音的衰減,使聽力檢查更準確[5]。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能夠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實施效果,并提高隨訪率。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理解聽力篩查,積極配合篩查的工作。
綜上所述,影響新生兒聽力篩查質量的原因較多,護理工作者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改革,提高新生兒篩查質量,使家屬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
1 韓冰,歷建強,蘭蘭,等.中國內地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的回顧性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1):6 -11.
2 沈莉榮,楊迪元,華子瑜,等.不能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危險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23):2305 -2307.
3 章雪芹,嚴雙琴,李曉璐,等.一種新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模式探討:42天初篩[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2):182 -185.
4 Hayes D,Northern Jl(eds).Infants and hearing.San Diego[J].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1998:66 -67.
5 潘俊芳.新生兒聽力篩查16567例相關因素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6,9(4):1778 -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