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淑嫻 楊婕 梁迎迎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心內一科 213000
椎基底動脈若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就會引起患者眩暈、嘔吐、語言不利等,對這類病癥的治療主要是刺激患者的椎基底動脈,促進動脈的血液循環,從而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1]。本文對中醫穴位貼敷法治療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選取患有因椎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暈的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41~74歲,平均為57.5±12歲;病程為1~6年,平均為3.5年。
診斷標準:患者突然發作眩暈,并符合相關腦血管病學的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發現血流速度緩慢,而頻譜的離散度呈增大趨勢,并排除眼耳疾病和腦干、小腦梗死等同樣能引起眩暈的病癥之后,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
治療方法:為45例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具體是應用穴位敷貼治療貼進行治療,然首先用點按、松筋等手法按摩患者的風池穴、風府穴、天鼎穴、扶突穴,20分鐘后在患者相應的穴位上貼上治療貼,在貼之前要將治療貼上的保護膜揭去。每24小時更換1次治療貼。注意若患者皮膚出現創傷或對橡皮膠過敏,則不應使用治療貼進行治療,而應改用其他方法。
在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45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的眩暈癥狀基本消失,動脈供血得到改善;有8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減輕;病情得到緩解;僅有7例患者在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后眩暈的病情未得到任何緩解,穴位貼敷法的有效率達到了80%。
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椎基底動脈是為人體大腦供應血液的重要血管,主要負責為小腦、腦干、枕葉、顳葉和丘腦供應血液和氧氣,當椎基底動脈因為各種內外因而導致動脈血管閉塞或狹窄時就會出現供血不足,導致小腦、腦干等處于缺血狀態,引發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癥,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患者突發眩暈,并伴有惡心、肢體震顫、步行不穩、語言不利等癥狀,對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現代病理學認為,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血管內膜損傷或脂質代謝出現障礙而使得基底動脈和椎動脈的血管形成粥樣的斑塊,導致血管壁增厚、血管的口徑變小,使血流量減少、血液黏度增加,最終導致小腦、腦干等供血不足[2]。而因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而導致的眩暈在醫學上則屬于中醫學的范疇。中醫上認為,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的原因主要是攝生不慎、情志失調傷及患者的肝腎,而導致患者氣血虧損,以致脈絡瘀阻。因此中醫在治療此類眩暈時主張采用穴位貼敷法進行治療,將藥物通過皮膚上的毛孔滲進血液和淋巴之中,通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到病灶處進行治療。
穴位貼敷法:穴位貼敷法是根據中醫的經絡學說發展出來的一種治療方法,而穴位敷貼治療貼則是將傳統中醫的經絡學說和現代的科學手段結合起來的產物。治療貼主要有兩大效應,一是生物波效應,二是經絡穴位效應,通過這兩大效應的共同作用,來治療相應疾病。
穴位貼敷療法是把藥物通過貼敷的方式滲入人體內的特殊部位,然后通過經絡讓藥物作用在相應的臟腑內,來調節人體內的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現代臨床試驗表明,穴位貼敷法能夠將藥物本身的藥理效應放大好幾倍,因而比其他治療方法的效果更好。穴位貼敷法是針灸療法與藥物療法的完美結合,是融合穴位、經絡和藥物治療的綜合性治療方法,一方面貼敷的藥物會對穴位產生刺激,另一方面所應用的藥物本身具有治療效果,因此這一方法是幾種治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治療效果顯著[3]。
在本次研究中,對椎基底動脈發生供血不足的患者主要是應用穴位貼敷治療貼來進行治療。其生物波效應能夠吸收周圍環境和人體能量,從而發生出生物波。這種生物波對人體具有治療作用,通過吸收、透射、滲透等幾個步驟,激活患者肌體細胞的活性,從而改善患者的微循環狀況,改善新陳代謝,增加體內組織的氧供量,進而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癥狀。而治療貼的經絡穴位效應,則是通過刺激患者的相應穴位,使生物波能夠沿經絡進入人體,并直達病灶,達到治療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的目的,緩解患者的眩暈癥狀。
在本次研究中,醫師還為患者對頸部穴位進行按摩,再配合上穴位貼敷法,其治療效果更好。本組研究中的45例患者共有36例患者在接受穴位貼敷法治療后眩暈的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其治療有效率達到了80%,因而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1 顧文紅,魯艷.中藥穴位貼敷結合頸椎操治療頸椎病的效果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2,26(9):2542 -2543.
2 曹庭欣.針刺加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8):20 ~21.
3 李瑜,陸繼梅,吳毅偉.穴位貼敷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5):734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