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艷筱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局 321015
金華市金東區現有常住人口31萬人,2012年底,我區外出務工經商1.08萬人,外來務工人員7萬多人。由于觀念、文化程度的影響,加上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大,持證率不高,以及人口計劃生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上的漏洞,外來流動人口中早戀、早婚、早育、非婚生育、計劃外出生、多胎生育情況較多,并且這種情況無形中影響著常住人口的計劃生育觀念,影響了本地的計劃生育管理環境。當前我區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①組織框架完善,但人員緊缺,專項經費不足:金東區計劃生育專職人員編制31人,現在職人員29人。全區12個鄉鎮(街道),由于人員緊缺,沒有能力配備計劃生育專職流動人口管理人員,故對外來育齡人員管理基本處于空缺。要開展此項工作,急需增加人員配置,增加專項經費。②監管職責難以落實:人口大規模地出現流動,使得計劃生育工作原有的條塊管理模式受到巨大的沖擊,導致出現了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中的空白點。戶籍地管理部門,因為人不在,難以知道具體情況;居住地管理部門,由于婚育情況不清,難以實施監管;使得外來流動人口不能得到管理與服務,在事實上處于無人管理的境地;一旦發生違反政策的婚育情況,戶籍地管理部門和居住地管理部門之間,互相就責任問題出現扯皮、推諉。③部門配合不力,信息資源不能共享:作為基本國策,有關法律法規明確,支持、協助、配合搞好計劃生育是各級部門的法定義務,但在實際工作中支持、協助難度頗大。當計劃生育部門去某個部門了解信息時,該部門很可能以某個理由拒絕提供,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部門與部門之間有關人口與計劃生育的信息交流,信息互換工作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④查證驗證比例低:查證驗證比例低,一些流動人口違反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未能得到徹底處理。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的統計,持有婚育證明的跨省的育齡婦女的查證、驗證率只有65.6%。對未辦理婚育證明的婦女,在流入地補辦臨時證件的比例也只有24%。流入地如此,流出地在不再允許收取抵押金的情況下,也沒有有效的約束手段。流入地查證驗證比例不高。必然導致流入人員在流出地辦證比例的低下。這給了那些違反計生法律法規對象很大的存在空間,從而極有可能導致計劃外出生等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由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經濟水平距的離和協調不充分,使違反計生政策對象可以很輕松地一再躲避處罰或利用法律漏洞減輕處罰,嚴重影響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實。
流動人口管理模式滯后:隨著私營企業的發展,人口流動現象使得原有的以村民和單位為主導的計生管理模式受到了沖擊,原有的計生管理體系面臨線斷、網破、錢緊的困難,而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很好建立起來,計生管理的盲區和漏洞出現在所難免[1]。就整體而言,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的水平還有待提高,責任劃分籠統難以落到實處,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從具體管理來看,由于缺乏統一的綜合治理機制和目標考核機制,計生、公安、勞動、城管、衛生等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多從自身需要的管理目的出發進行管理,致使部門之間協作通報不足,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計生信息缺乏精確性:根據2012年金華市開展的人口變動和勞動力調查統計顯示來看,我區上半年的流動人口總數為7.5萬人,同比小幅增長。其中來自省外人口6.45萬人,占流動人口數86.81%;流動人員中打工的達6.3萬人,占84.99%,流出人口1.08萬,有育齡婦女0.55萬人,占流出人口總數的51%。流出人口中,30%左右的人群多年不回家,也不和家人聯系,節育和生育情況管理難度較大。全國“流動人口一盤棋”規劃尚處不斷完善之中,盡管有PADIS流動人口信息平臺,但信息更新的速度趕不上人口流動的速度,導致流動人口的婚育情況很難掌握,環孕情服務成為制約計劃生育工作的瓶頸。
管理觀念落伍:一是對計生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把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2]。對計生管理工作采取能推則推,能拖則拖的態度;二是重管理輕服務的傾向明顯,外來流動人口得到的計生保健服務質量較差,導致外來流動人口對現居住地管理的認同感差;三是為了招商引資,有的地區甚至放棄對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或者把放松對外來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作為優惠政策。
落實屬地管理,實現無縫隙服務:由于流動人口構成復雜,就業行為的隨意性、生育行為的隱蔽性、文化背景的多樣性,落實屬地管理很有必要。一要把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納入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夯實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根基。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重心要下移到社區,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與暫住人口登記、工商注冊登記、出租房管理等工作相結合起來,搞好服務與管理。二是落實相關人員的管理責任。可根據轄區不同單位的特點,通過與有關責任人員簽訂責任書、協議書的形式,把管理責任落到實處,整合社區各種資源,做好外來人員的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工作[3]。三是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對工作單位不固定、在社區租賃房屋的流動人口,依托房主,加強相關管理。四是加強宣傳教育,開展自助式管理。在流動人口集中的社區、企業、市場建立流動人口計生協會,通過對外來流動人口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促使他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加強信息互通,實現科學化管理:計生信息的的掌握程度決定著計生工作的水平。應該利用現代的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建立起完善計生信息的交流、共享與反饋的長效機制。①可通過建立統一的流動人口信息數據庫,使得區域際流動人口信息交流工作制度、區域內流動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區域內流動人口信息網上信函聯系制度得到規范和整合,從而提高信息交流、查詢、聯系、反饋的及時性、準確性,達到流動人口信息能夠共享。②利用網絡資源,對流動人口信息實行網上的監控督查、交換和交流。促進計生服務與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完善網上的調度、通報制度。③通過網絡加強相關部門間交流和協作,做到信息共享,通過資源整合,使工作格局出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良性發展的新變化。④在區域內人口計生系統“三網一庫”的基礎上,要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共享體系,力爭做到橫向互通、縱向延伸、良性互動,有條件的情況下,要達到人口信息可跨部門、跨地區地實現相關信息的共享。
加強協作,建立長效性的協作機制:理想的計生工作格局應該是黨政領導、部門配合、各方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因此,一是建立和完善聯動機制。可由政府牽頭,綜治委、人口計生、公安、民政、勞動等部門共同參與,成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完善各種信息通報、督查督辦制度,通過聯席會議及時解決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建立計生工作協作機制,加大對流動人口分得綜合治理力度。可根據外來流動人口的實際情況,通過與外來流動人口地區相關部門加強合作,通過簽訂雙向協作意向書,明確各方責任,或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聯手清查、治理,信息交流聯通的機制,確保計生工作在時間、空間和信息掌握上不留漏洞[4]。
在經濟、知識、信息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是一個大趨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隨著社會化文明的推進,人口的流動將是越演越烈。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將是我們國家和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和挑戰。歷史的經驗告誡我們:加強和提升對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就能贏得社會的穩定、社會的發展。相反,淡化和不重視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城市就會沒有活力,地域的經濟就難以快速發展。
1 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建華.人口流動下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3.
3 盧愛華,郭海濱.積極探索城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新路子.人口與經濟,2002(5):18-21.
4 李若建.關于地方性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法規的幾點探討.人口學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