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見云
(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ICU 云南 紅河 661000)
急腹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癥,起病急且短時間內病情即會出現明顯進展;臨床主要表現為程度不同的腹痛癥狀;同時,發生急腹癥后并發感染性休克的幾率較高,其中以老年患者更多見,是急腹癥發生死亡的重要原因[1];因此,對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加強臨床診治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即以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為例,對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的臨床診治情況進行探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64例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年齡在14-70歲,平均(42.8±2.9)歲。感染性休克的具體致病原因:27例為重度胰腺炎患者,30例為梗阻性膽管炎患者,5例為腸梗阻并壞死患者,2例為肝膿腫并破裂患者。
1.2 臨床檢查與診斷
1.2.1 細菌培養實驗:所有患者均行細菌培養實驗;主要采集患者的腹腔液或血液進行實驗檢查,結果顯示主要出現以下幾種菌類:檢出變形桿菌4例,綠膿桿菌7例,結核桿菌2例,糞鏈球菌6例,大腸桿菌56例。檢出2種或以上菌類的患者共有4例。
1.2.2 感染性休克的臨床診斷:本組患者主要具有以下相關癥狀:全身性炎癥反應;感染源比較明確;細菌培養顯示患者腹腔液或血液中存在致病菌;機體組織出現灌注不良現象[2]。
1.2.3 感染性休克的臨床分級:參照休克程度相關的鑒定標準對本組所有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分級[3],結果顯示:32例為輕度患者,20例為中度患者,12例為重度患者。
1.3 臨床治療:本組64例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有1例患者行保守方式治療。(1)手術治療:術前均先行抗休克基本處理,主要包括:使用頭孢、甲硝唑以及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同時行藥敏實驗,并按照實驗結果選用更有針對性的抗生素。另外,均行血容量擴充;補充適量的鹽水以及新鮮血;使用血管加壓和活性藥物等;本組12例重度休克患者同時使用類固醇以及抗膽堿能藥物進行治療。在基本處理的同時,對患者的生命特征嚴密做好觀察,待病情較穩定后,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術前術后對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等均進行監測觀察,并對患者的血氣情況以及心輸出量等做好監測。(2)保守治療:本組選取的患者中,1例胰腺炎患者經基本處理后,癥狀明顯改善,繼續采用保守方式處理,未行手術。
1.4 評價標準:對所有患者的臨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成功救治標準:感染情況有效控制,尿量每小時在30ml以上,臨床其他癥狀均基本消失,乳酸以及尿素氮的含量均恢復正常。
臨床治療后情況統計 本文選取的64例患者中,保守治療的1例患者成功救治;手術方式治療的63例患者中,53例成功救治,占84.1%;所有患者的成功救治率為84.4%(54/64),成功救治率較高。另外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15.6%。死亡原因:均為MODS或呼衰致死。具體死亡情況:27例重度胰腺炎患者中,1例中度休克患者以及2例重度休克患者死亡,死亡率11.1%;30例梗阻性膽管炎患者中,1例中度休克患者和3例重度休克患者死亡,死亡率13.3%;5例腸梗阻并壞死患者中,1例重度休克患者死亡,死亡率20.0%;2例肝膿腫并破裂患者中1例發生死亡,死亡率50.0%;肝膿腫并破裂患者死亡率較高。
急腹癥是臨床常見病癥,主要以程度不同的腹痛為臨床表現,具體的臨床相關病癥主要有急性胰腺炎、梗阻性膽管炎、肝膿腫以及肝破裂、腸梗阻并發壞死等。一般發病急,且如控制不及時,容易進展為嚴重病癥或并發其他嚴重癥狀,感染性休克是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于老年患者中的幾率相對更高,因老年患者自身機體能力出現下降,并常伴隨有其他身體疾病,因此,一旦出現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后,臨床治療比較棘手,一旦處理不慎發生死亡的幾率很高。因此,對發生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更應及早加強診治,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整體效果。
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一般需要先行體液的細菌培養實驗,對患者致病的主要菌類進行確定,以利于更有針對性進行治療。細菌培養實驗通過對患者的腹腔液或血液等進行檢測,可較準確地確定病源菌。另外,應同時參照休克的臨床診斷標準對感染性休克進行同步診斷,并對休克程度進行分級,以同樣利于臨床有效開展治療。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診斷標準包括:全身性炎癥反應;感染源比較明確;細菌培養顯示患者腹腔液或血液中存在治病菌;機體組織出現灌注不良現象等。另外,應注意同時對患者的血壓做好監測,并對患者的情緒以及體溫等做好觀察,如患者的脈壓差低于30mmHg、情緒焦躁不安或異常冷漠、肢體溫度偏低等,同樣應考慮發生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4]。
手術治療是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術前應對患者的休克程度進行嚴格評定,并在此基礎上,先給予基礎性的治療,抗感染治療是治療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的關鍵性步驟,初始抗感染治療一般使用青霉素類等具有廣譜性的抗生素;同時,因大腸桿菌是急腹癥較常見的致病菌,因此,可聯合使用甲硝唑以及頭孢類抗生素進行治療,以對感染源進行初步的有效控制;另外,應對患者進行藥敏實驗,在此基礎上,更合理地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此外,應同時對患者進行補液和補血等處理,以防止休克進展和發生意外;并使用血管加壓和活性藥物;血管加壓素是收縮血管藥性最強的藥物之一,可通過促使外周血管的收縮,進而使腦血管出現一定擴張,利于腦組織供血情況的改善;血管活性藥物可通過改變腦部的血流動力學,促進腦部血氧供應情況的改善;兩種藥物的使用可有效糾正休克,減輕患者的病情程度,并穩定生命體征[5]。對重度休克患者還可考慮同時使用類固醇以及抗膽堿能藥物進行治療;兩類藥物使用后,可改善微循環,解除或減輕腦血管痙攣現象,并提高心肌功能,改善腦組織血氧供應情況。在采用以上基本處理的同時,應注意同時密切對患者的心率、血壓和呼吸等生命特征有關指標做好監測,一旦發生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并待患者的生命情況穩定后,進一步進行手術治療。
一般情況下,患者的收縮壓水平達到90mmHg后即可考慮進行手術,以避免錯過最佳手術時機。手術中需對癥將患者腹腔內的病灶徹底清除,部分梗阻嚴重的患者,可考慮切除病變腸段;并對出現肝破裂等癥狀的患者給予修補手術,術后行引流處理,以保證腹腔內良好的清理效果。
本文選取的64例患者中,僅有1例胰腺炎患者因基礎性治療中效果明顯,僅采用保守方式治療即實現成功救治;其余的63例患者均在基礎性處理的基礎上,采用手術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治療。臨床治療結果顯示,63例手術治療的患者中,53例成功救治,占84.1%。另外,本組64例患者的總體成功救治率為84.4%,死亡率為15.6%;主要因MODS或呼衰發生死亡;肝膿腫并破裂患者死亡率較高,2例患者中1例發生死亡,死亡率50.0%。
總之,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應盡早行細菌培養實驗,明確致病菌,并同時確定休克程度,以更有針對性進行基礎性治療,并在此基礎上主要采用手術等方式治療,以利于治療效果的改善。
[1] 李艷茹.67例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03):370-371
[2] 鄭飆.老年急腹癥并感染性休克100例診治分析[J].河北醫藥,2010,6(02):205-206
[3] 張莉,陳亞芳.57例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救治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3,2(06):78-78
[4] 蔣永新.急腹癥并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5(08):42-44
[5] 郭偉,陳遠光.急腹癥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9,9(07):1284-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