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娥
(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醫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供職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最早由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等原因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隨后Maslach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
護士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工作量大,工作時間不固定,家庭事務也多,使得護士成為工作倦怠的易發群體。
護士的職業倦怠主要有以下表現:
(1)護士職業倦怠的情緒表現。對護理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信心,不抱希望,對身邊的人事不太關心。
(2)護士職業倦怠的心理表現。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職業,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沒有職業認同感,個人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經常懷疑他人等等。
(3)護士職業倦怠的行為表現。工作態度消極,對護理工作沒有耐心更沒有激情,對病人態度不好甚至惡劣。常常與病人、家屬或其他醫護人員發生沖突等等。
(4)護士職業倦怠的生理表現。護士經常會感覺全身乏力、頭暈腦脹、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等。當職業倦怠進一步惡化時,會使個體免疫力下降,可能會出現消化、神經、呼吸系統的心身疾病。
在醫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護士的工作壓力之大、人際關系之緊張、收入之微薄、地位之低下等是造成護理人員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大致可從社會、醫院、個人三個層面來探討。
2.1 社會層面:政府對醫療的投入與監管乏力。目前社會保障體系與醫療衛生的投入與監管相對滯后,特別是全民醫療保險體制還不完善,公共衛生投入不足,“看病難,看病貴”現狀沒有得到根本好轉,醫院成了醫患矛盾集中爆發的地方,老百姓把對醫療的怨恨一股腦發泄在醫院里,護理人員往往成為患者及患者家屬的發泄怨氣的對象,無形之中都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降低護理人員的職業認同感。
2.2 醫院層面:收入分配不合理。據《人民日報》報道,常規的靜脈輸液操作過程最少包括5個步驟。這樣一個需要嚴格訓練的復雜勞動,定價只有2元,還不值一個煎餅的錢。2元的靜脈輸液費,還不是護理項目中最低的。例如,肌肉注射0.5元,皮試0.5元,皮下注射0.5元,靜脈推注1元,吸痰1.5元,靜脈采血1元,拆線0.8元。[2]干得再好,護士收入也不如月嫂。是許多醫院護士薪酬的真實寫照。
2.3 個人層面:形成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體因素。我國護士群體大多是女性,由于其性別因素,她們對工作中一些不合理的東西可能比男性更為敏感,容易與他人對比,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女性在家庭中還要承擔大量的事物,單位家庭的雙重壓力,往往誘發護士的職業倦怠。
3.1 提高醫護比例,減少護士的工作量,提高護士的薪酬,切實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參照發達國家1∶3的醫護比例,我國缺少注冊護士大約為500萬人,一些醫院護士人數少,就不得不增加護士的工作量,但護理價格與護士的薪酬并沒有提高,有的醫院隨著考核的嚴格,護士的薪酬不升反而下降了。提高護士的地位首先要尊重護士的勞動與勞動價值,讓她們有與勞動量對等的報酬。醫院和社會媒體應廣泛宣傳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糾正社會上對護士只會打針、發藥、量體溫的片面錯誤認識。
3.2 加強組織管理,營造溫馨的工作環境:加強組織管理,規范護理工作流程、操作標準;增加投入,加強網絡建設,使其充分應用于護理文件的處理,讓護士從繁重的書寫工作中解脫出來,節省的時間讓護士多與護理對象溝通。醫院應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定期增加護士的工資與獎金,對有資格晉升的護士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營造溫馨的工作環境,增強護士的歸屬感,釋放她們的工作壓力。
3.3 降低職業期待,加強溝通能力:造成護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護士的職業期望過高,現實與理想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近幾年護士的工作量和風險不斷增加,但報酬并沒有明顯增加。護士一方面要加強專業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加強溝通能力,要大膽的與同事、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另一方面,護士應糾正過高的職業期望,有合適職業定位。理性對待醫患關系與個人收入,把自己的利益、患者的利益、醫院的利統一起來。
總之,醫療機構必須與時俱進,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護士的職業認同感,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切實提高護理核心能力,使護士能愉快的工作,并發自內心的熱愛護理職業。
[1]王蕾,王曉黎.臨床護士被利器損傷及防護措施的現狀調查[J].護理與康復,2006,5(1):18-19
[2]李紅梅.護士勞動太廉價[N].人民日報,201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