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腦科醫院 天津 300162)
壓瘡(Pressure ulcer,Pressure sore)又稱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引起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軟組織潰爛和壞死[1]。它是臨床護理中比較嚴重的并發癥,不僅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疾病的康復[2]。受壓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無氧代謝產物堆積,對細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細胞變性、壞死,皮膚彈性降低或消失、褪色,形成水皰或表皮脫落,甚至皮膚組織破潰、糜爛[3]。只要施加足夠的壓力,并有足夠長的時間,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壓瘡。[4]。本文通過對壓瘡的預防、治療及護理等方面進行綜述。
1.1 瘀血紅潤期:此期為壓瘡初期。局部皮膚受壓或潮濕刺激后,出現紅、腫、熱、痛或麻木,短時間內不見消退。此期皮膚完整性未破壞,為可逆性改變,如及時去除致病原因,則可阻止壓瘡的發展。
1.2 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仍得不到改善,靜脈回流受阻,局部靜脈瘀血。受壓部位皮下產生硬結,皮膚變薄,可出現水泡,此時極易破潰。破潰后,可顯露潮濕紅潤的瘡面。此期如不采取措施,壓瘡則繼續發展,病人有痛感。
1.3 淺度潰瘍期:表皮水泡逐漸擴大,破潰,真皮層瘡面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后表面有膿液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病人感覺疼痛加重。
1.4 壞死潰瘍期:為壓瘡嚴重期。壞死組織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可向周邊及深部擴展,可深達骨面。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嚴重者細菌入血易引起敗血癥,造成全身感染。
2.1 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當病人的血紅蛋白低于120g/L時,也是形成壓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良好的膳食是改善病人營養,促進全面愈合的重要條件。
2.2 減輕病人局部皮膚壓力
2.2.1 體位:將病人側傾30°并用枕頭支撐的這種體位由Guttmann1955年首次提出[5],現已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壓瘡的方法被廣泛應用。
2.2.2 體位變換:定期翻身減壓、強調體位及翻身的重要性,常規采取2h~3h翻身、叩背1次,對于水腫、出汗、感覺麻木等病人需30~60 min翻身1次[6]局部架空減輕受壓部位壓力。病情危重的不宜翻身時應每1~2h用約10cm厚軟墊墊于患者肩胛、腰骶、足跟部,增加局部的通透性,減輕受壓部的壓力使軟組織交替受壓。還可采用電動防壓瘡氣墊床,間隔2.5~3.0min交替充放氣的方式,不斷改變病人受壓部位的受壓點,縮短局部受壓時間,為受壓部位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環,可免去人工按摩[7]。
2.2.3 保護皮膚免受外界損傷,減少摩擦力: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增強皮膚抗摩擦能力,經常檢查皮膚受壓部位。
2.3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完整: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溫水擦浴,洗頭或擦浴時要調節好室溫,一般在21~24℃之間為宜。擦洗時不可用刺激性強的清潔劑,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損傷皮膚。對易出汗的腋窩、腹股溝部位,可用小毛巾隨時擦拭。大便失禁者,及時洗凈肛周皮膚,涂上嬰兒護臀粉或護臀霜,可有效防治肛周和會陰糜爛、濕疹。
2.4 做好壓瘡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教育:為病人做細致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在不影響疾病的情況下,有計劃、適量的活動全身,保持患者皮膚及床褥的清潔衛生,使患者及家屬能積極參與自我護理。
3.1 全身性治療:影響傷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如血管功能不全,營養狀況不佳,新陳代謝疾病等均可影響傷口愈合,目前醫學界認為傷口處置的原則是以病人的整體身心健康為主,防止負氮平衡和缺水,根據病人自身情況選用合適的營養支持。
3.2 局部傷口的治療:目前認為在無菌條件下濕潤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的愈合,提出濕潤療法[8]。我們每日換藥1次,既能保持局部濕潤,也可避免頻繁換藥損傷新生肉芽組織的弊端,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的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愈合。在換藥過程中,換藥動作宜輕柔,避免損傷新生肉芽組織[9]。
3.3 局部藥物外用:在清創后,根據創面選擇合適的藥物外敷,傷口無感染常用止血、生長因子、營養物質等藥物外敷。可用生肌膏外敷、金因肽外噴、壓瘡散外用等方法。
傷口如有感染,則可選用慶大霉素加白糖。烤燈聯合慶大霉素加白糖生肌膏治療Ⅲ期壓瘡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除與消炎、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有關外,還與改善血液微循環障礙后,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促使大量單核細胞涌向瘡面、分化成巨噬細胞、清除壞死組織有關[10]。除此之外還有痔瘡膏聯合西瓜霜噴劑,二者合用增強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控制感染,減少創面滲出物,促進創面愈合,明顯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方法簡單,價格低廉[11]。
3.4 敷料的選用:有研究發現,愈合過程中創面淺層有內源性表皮生長因子,可加快細胞分裂,增加細胞遷移,加速創面愈合,滲出液中還含有多種酶,它可促使壞死組織的溶解、吸收、進一步加速創面的愈合[12]。濕性愈合理論的提出對于壓瘡的護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3]。一系列新型敷料和換藥方式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誕生。
康惠爾潰瘍貼是一種新型的水膠體敷料,具有強吸收液體的能力,吸收液體后形成凝膠,可清除創面壞死組織,保持創面濕度;表層允許氧氣和水蒸汽通過,不僅具有較好的透氣性還能阻止水分和微生物浸入,是無感染壓瘡護理的首選。覆蓋時要注意瘡面,因內面的水膠層是保護皮膚重要的一層,剪開后將會破壞這一層從而失去作用。
外科換藥技術在感染性壓瘡中廣泛應用。濕潤燒傷膏紗條填塞潰瘍腔,覆蓋全部瘡面,外面再以無菌敷料薄膜固定,根據病情,每天及時換藥,清除壞死組織,這樣有利于肉芽組織生長,可4-6小時換藥1次,以后隨病情好轉而減少,直到瘡面修復,上皮再生。
3.5 理化治療:Brown認為高壓氧治療壓瘡最好,其機制為改善微循環,促進創面上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的再生,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穩定細胞膜的通透性,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愈合。治療完畢,瘡面蓋以無菌紗布或暴露均可。并在濕化瓶內放75%酒精,使氧氣通過濕化瓶時帶出一部分酒精,起到抑制細菌生長,減少分泌物,加快瘡面愈合的作用。
壓瘡是長期臥床病人,特別是老年、昏迷、截癱、坐輪椅者的常見并發癥。它的防治及護理技術十分復雜,以病人為中心,一切從病人的實際出發,客觀地承認壓瘡危險因素,充分認識其危害,努力探索預防和治療壓瘡的新方法、新技術,是每一名護理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1]李曉松.基礎護理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
[2]王翠茹.壓瘡的臨床護理進展[J].天津護理,2006,14(1):58-59
[3]李建榮.壓瘡的防治及護理[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1(17):69
[4]趙霞,周麗穎.國內壓瘡的研究及護理新進展[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6,4(4):105
[5]李頻華.趙春英.褥瘡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1995,11(10):44-45
[6]燕美香.循證護理在神經內科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7):641
[7]張志聯.電動防壓瘡氣墊在經股動脈冠脈介入治療術后的臨床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6):712
[8]唐玉磊.褥瘡護理新進展[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4):143-144
[9]韋玉芳等.駁骨油紗聯合紅霉素軟膏外敷治療淺度潰瘍期壓瘡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9):960-962
[10]徐雪霞.慶大霉素加白糖生肌膏治療3期褥瘡的護理體會[J].河北醫藥,2009,31(1):123
[11]張智慧.痔瘡膏聯合西瓜霜噴劑治療褥瘡16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7):497
[12]谷延敏等.創面愈合過程中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華燒傷雜志,2001,1791):52-53
[13]徐健等.濕性愈合理論在治療壓瘡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3B):7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