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丹
(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產后憂郁是指產婦在產后2-3天內發生的輕度或中度的情緒反應,表現為易哭、易激動、憂慮、喜怒無常。50%-70%的產婦會有這些癥狀,一般在幾天后自然消失。嚴重者出現產后抑郁,又稱產后抑郁癥[1]。產后抑郁癥(Postnatal Depression PND)是指產后6周內第1次發病(既往無精神障礙史),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動、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精神紊亂,是產婦常見的心理行為異常,嚴重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幼兒情緒、智力、行為的正常發育,給家庭及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其發病率較高,國外報道為3.5%-33.0%[2]。我國對產后抑郁癥的研究還是零散的,香港的Dominic TS Lee的研究揭示,中國產婦中產后抑郁的罹患率為11%[3]。為了有效地防范孕產婦抑郁癥的發生,并能保障產婦的身心健康,現將產后發生抑郁癥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綜述如下。
1.1 神經內分泌因素: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產后24小時內,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是產后抑郁癥發生的生物學基礎。研究顯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產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郁癥病史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高,表明家族遺傳可能影響到產婦對抑郁癥的易感性。
1.2 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蔡滿紅的社會支持量表調查中發現產后抑郁患者總分、三維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產后抑郁患者的社會支持明顯不足。此外,不良的分娩結局如死胎、死產、畸形兒及產婦、家庭對嬰兒性別的反感等,也是產后抑郁癥的誘發因素,產后抑郁癥的發生與新生兒性別關系密切,生女嬰組發病的危險性大于男嬰組。
1.3 產科因素:研究發現分娩方式、分娩疼痛承受力、新生兒Altar評分及產程時間、產時并發癥是產后抑郁發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楊麗達等對剖宮產和自然分娩者進行抑郁自評量表測定,其嚴重度指數≥0.5者,剖宮產25例,自然分娩5例。表明剖宮產對產婦心理會造成更多的不良影響。
2.1 產前干預:產前的積極篩選可以有效地預測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在臺灣孕婦中進行調查,實行產前練習支持計劃的試驗組孕婦在之后進行EPDS問卷調查中,她們得高分的幾率更少,即接受這樣練習的孕婦產后得抑郁癥的幾率更低。加強圍產期知識宣傳,對孕婦及其家屬進行保健知識教育,及時向孕婦講解妊娠的生理現象、合理飲食、早孕反應的應對措施、胎兒的發育等知識。對期盼生男孩的孕婦及其家屬在產前就要進行樹立正確的生育觀的宣傳,尤其做好丈夫和父母的工作。開設母嬰課堂,利用圖譜、多媒體讓孕婦學會給嬰兒哺乳、換尿布、洗澡等技能,為孕婦向母親角色的過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準備。
2.2 產時干預:有資料顯示婦女在分娩期間的部分壓力來源于醫護人員的態度。因此產前安慰產婦告知其接產人員均是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助產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需要,關心體貼產婦,動與產婦交談,指導訓練產婦合適的呼吸模式,分散她對陣痛的注意力,多鼓勵產婦,只要提高孕產婦的信心,就能降低其為確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發的壓力圈。據調查顯示,分娩過程中產生恐懼心理的孕婦占97.14%;有94.28%的孕婦希望丈夫在場,丈夫在場可以消除產婦分娩時的恐懼和不安。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和抑郁程度。因此,目前各大醫院正在開展溫馨產房,允許丈夫或者其家屬的全程陪伴。
2.3 產后干預:對分娩后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調查量表有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BDI),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和產后抑郁篩查量表(Postpartum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PDSS)。EPDS運用的比較多,PDSS暫無中文翻譯,還沒有被普遍應用。PDSS量表由7個因子組成,一般以總分≥60分作為篩查PND患者的臨界值,得分超過80分的產婦視為嚴重PND患者的篩查對象。醫護人員可以根據產婦在各個因子上的得分,針對產婦出現問題的因子進行個性化的治療。給產婦提供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并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生活上給予足夠的關心并與其丈夫多交流,鼓勵他多參與和照顧;醫護人員要為產婦耐心細致地進行生活護理和衛生指導,講解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和護理知識,增加產婦照顧嬰兒的信心,做好母乳喂養指導,同時發揮哺乳母親間的相互交流和鼓勵作用。加強產婦產后早期鍛煉,不僅有利于促進產后子宮復舊,還能夠恢復腹部肌肉緊張度,防止乳房下垂和產后肥胖,利于產后形體恢復。充足的物質支持是減輕產婦生活負擔與壓力、防止產后抑郁的有效途徑。保證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指導其丈夫、父母積極參與照顧產婦,嬰兒及提供物質幫助與精神支持,使產婦感到自己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有助于產婦正確對待和處理產褥期間工作及生活的變化。有資料顯示早期出院可以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這可能是因為家庭可以增強產婦的安全感,而且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可以盡早參與照顧嬰兒。
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和社會學現象,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疾病流行病學角度測量健康,而忽視從主體人出發來測量心理健康狀況。孕產期婦女的健康水平不僅能代表我國婦幼衛生工作的水平,還直接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產后抑郁癥是圍產醫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產科醫務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討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知識。采用不同的干預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因素,減輕心理負擔和軀體癥狀,使產婦平安渡過產褥期,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對孕產婦進行產前,產后的篩查對預測和預防產后抑郁有很大的幫助。
[1] 李玲.產后抑郁癥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會醫學社會,2007,248(18):20-22
[2]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
[3] 楊麗達,季益富.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心理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