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霞
(貴州省德江縣人民醫院 貴州 德江 56520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皮膚、黏膜等黃染癥狀,可發生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發生的原因多而復雜,且可導致膽紅素腦病發生。為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實施新生兒黃疸的健康宣教十分必要,可以使家長了解和掌握新生兒黃膽有關知識,配合護理人員有效觀察和護理新生兒,發現異常,及時得到治療。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2012年在我院出生1020例新生兒,住院天數為2-14(平均5)天,出現黃疸的新生兒為688例,有72例新生兒黃疸患者得到不同程度治療,占約10%,其中有50例患兒是母乳性黃疸,經合理調整喂養配合藍光照射已基本痊愈,其余22例是病理性黃疸送往兒科治療,出院兩周后隨訪30例新生兒黃疸中,只有1例為病理性黃疸并得到治療,29例新生兒黃疸已基本消退。
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是病區常見工作制度,我們利用晨間護理、公休座談會、口頭、書面等形式,隨時隨地進行宣教,征對不同層次,不同知識的家長熱情耐心解答他們提出各種問題,指導并讓其參與觀察和護理新生兒,必要時示范觀察等方法。在新生兒出院時,大部分家長能基本判斷黃疸發生的情況。
2.1 宣教的基本內容:黃疸表現為皮膚黃色或橘黃色,非常普遍,約占新生兒住院病歷的75%-85%[1],黃疸是由衰老的紅細胞破裂所致,衰老的紅細胞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叫膽紅素。肝臟將膽紅素從血中清除,正常情況下通過腸蠕動排除體外,如果膽紅素未被排除,就會浸入到皮膚并停留,導致皮膚變黃,稱黃疸。新生兒出生時紅細胞數量多,且其壽命短,短期內破壞快,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成人2倍以上,發紺嬰兒的體內有更多的膽紅素需排除。新生兒 肝臟功能不完善,肝臟細胞對膽紅素攝取能力差,需要數日才能將體內多余膽紅素排除體外。對于早產兒的肝臟來說就更難了,因此早產兒的嬰兒容更易出現黃疸。
2.2 致黃疸的危險因素:早產兒(早產2周),兄弟或姐妹有黃疸,母乳喂養、產程中有發紺的現象等,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細胞受損傷,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黃疸加重。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溶血病,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
2.3 黃疸的嚴重性:大多數黃疸在健康孩子中是不嚴重的,不需要治療,通常加重幾天后,在出生的第4-5天達到高峰,然后逐日減退。如果嬰兒血液內膽紅素水平過高,會損害嬰兒的大腦和造成聽力喪失。觀察新生兒一般精神狀態,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可致嬰兒死亡。黃疸的檢測 血生化檢查,能準確知道嬰兒體內膽紅素水平。
2.4 怎樣預防和減輕嚴重的黃疸:黃疸不可能完全避免,但父母的努力可減輕黃疸的嚴重程度。如有規律的母乳,應每日最少喂養8-10次以上,頻繁的母乳喂養會降低黃疸,嬰兒游泳 通過游泳可增加新生兒肺活量,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腸蠕動,縮短胎便排凈天數,減輕生理性黃膽程度[2]。新生兒撫觸,可刺激新生兒胃腸道的發育,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水平,減少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3]。
3.1 皮膚顏色觀察:觀察新生兒黃疸的顏色、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的嚴重程度。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告知家長引起重視。
3.2 糞便、尿液觀察:觀察嬰兒糞便、尿液顏色的變化情況。尿液顏色變化,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所以,糞便、尿液觀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時診斷和治療。
3.3 生命體征觀察: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等變化,判斷有無感染以及有無核黃疸的發生,如有異常與家長溝通后到兒科住院治療。
3.4 喂養: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允無力、納差,應耐心喂養,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次,間歇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若為母乳性黃疸,輕度可囑繼續母乳喂養,如吃母乳后仍出現黃疸,可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若黃疸嚴重,患兒一般情況差,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后恢復母乳喂養。若為紅細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制品,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球,并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溶血。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注意后遺癥的出現,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
有部分新生兒在黃疸未出現前已出院,大部分新生兒在黃疸還沒消退前也出院了,因此一定要作好出院前健康宣教,和出院后隨訪。
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干預手段,使家長在新生兒黃疸加重時及時就醫。實施新生兒黃疸的健康宣教也是改善服務質量的有效措施,讓家長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早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也是臨床服務的有力補充。并能滿足不同層次產婦及家屬的需要。
[1] 陳榮華,陳吉慶.兒科學.科學出版社,2005:103
[2] 孫美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因素分析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3.5(7):408
[3] 胡秀絹.新生兒母乳性遷延性黃疸的撫觸護理研究.河北北方學報(醫學版),2007.26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