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強
(四川樂山市市中區人民醫院普外科 四川 樂山 614000)
男性乳腺癌約占乳腺總數的1%。2004-2012年我院共收治14例,同期診治女性乳腺癌1445例,其比例為1:103。現總結如下:
年齡37-75歲,平均58歲,分布在55-69歲者居多。首發癥狀至確診時間2個月至30年,其中1年以內7例,1-3年4例,3年以上3例,最長病史30年。既往有男性乳腺發育癥病史7例。全部病例均以乳腺包塊為首發癥狀,包塊位于左乳6例,右乳8例,直徑<2cm 2例,直徑2-5cm12例。多位于外上象限及乳暈區域。與皮膚及胸肌浸潤固定的5例,合并乳頭血性溢液6例,1例合并皮膚潰爛,術前體驗發現腋窩淋巴結腫大3例。3例行乳腺包塊活檢確診為乳腺癌,余11例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為乳腺癌。
7例行乳腺癌根治術,另7例行改良根治術,2例因腫塊較大同時行植皮術。
病理診斷:乳腺導管癌8例,小葉癌2例,單純癌4例。4例行雌激素受體(ER)檢測,均為陽性。6例有1-10枚腋窩淋巴結轉移,>7枚者4例。按國際抗癌聯盟1992年提出的TNM分期法分期,I期2例,II期7例,III期5例。
10例術后行1-6個周期的化療,有淋巴結轉移的4例行放療。4例雌激素肥體陽性者中有3例服用三苯氧胺10mg,每日2次,治療2-3年。13例獲得隨訪,時間為1-10年,1例III期病例失訪,按死亡計算。3例III期病人術后1年半至3年發生肺、骨等無處轉移而死亡,1例局部復發并肺胸膜轉移者目前帶瘤生存1年,余9例生存1-10年。5年存活率為63.6%。生存5年以上的11例中已有4例死亡,7例仍存活。
2.1 病因學及發病率:與女性乳癌一樣,男性乳腺癌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內分泌異常異致男性乳腺發育有關。本組14例中7例有男性乳腺發育病史。Giordano統計國性乳腺癌的發病率為0.86/10萬-1.08/10萬,且在近20年中有明顯的增多趨勢。
2.2 臨床特點:乳腺癌平均發病年齡國性高于女性,本組年齡平均58歲。國內文獻報道平均年齡56.8-58.9歲,國外文獻報道平均64歲,均比相應地區女性乳腺癌高10歲。首發癥狀多為乳房腫塊,也常有以乳頭溢液,乳房脹痛常為首發癥狀。男性乳腺組織少,發生腫塊時容易觸到,但由于對本病的認識和警惕性低,就診時反而較晚,而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高與男性乳腺組織較少、乳頭及乳暈下有豐富的淋巴管網有關。乳腺組織靠近皮膚,腫瘤很易侵及皮膚、乳頭、胸肌,出現皮膚潰瘍。前哨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為50%,明顯較女性為高。男性病人雌孕激素受體的陽性率與絕經后婦女相仿,明顯高于絕經前婦女。本組病例以乳腺包塊為首發癥狀,包塊直徑2cm者僅2例,多數直徑為2-5cm。與皮膚及胸肌浸潤固定的5例,1例因就診較晚合并腫瘤浸潤皮膚壞死潰爛。本組液窩淋巴結轉移率為43%,5年存活率為63.6%,與文獻報道基本相同。
男性乳腺癌與女性乳腺癌治療方法相同,對于未侵犯胸大肌的病人,應首選改良根治術。陳國際等報道施行改良根治術和根治術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72.7%和75.9%。根治術損傷大并發癥多,僅在腫瘤侵犯胸大肌時才采用。對于腫瘤較大者,可采用新輔助化療2-3周期后,局部情況改善后再行手術治療。若腫瘤與胸肌有粘連,則行標準根治術。晚期腫瘤可行腫瘤切除加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配合術后放化療和內分泌治療。本組行乳腺癌根治訂的7例中有5例腫瘤直徑接近5cm,且有皮膚及胸肌浸潤,而行乳癌根治術,4例淋巴結轉移多于7枚,在1-3年發生遠處轉移而死亡。另7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術,有1例2年后腋窩淋巴結復發轉移。男性乳腺癌手術時應注意:(1)男性乳腺較小,不可因顧及切口張力而影響切除的徹底性,必要時植皮。(2)男性胸大、小肌發達,若行改良根治術,腋窩淋巴結清掃常較困難。本組1例因行改良根治術時,雖再手術切除,但半年后發生肺和骨骼轉移。(3)男性乳腺癌常伴有內乳淋巴結轉移,改良根治術后需對內乳區加放射治療。
2.3 輔助治療:男性乳腺癌化療、放療的指征及藥物的選擇與女性乳腺癌相同,因男性病人雌激素受體的陽性率為77%,孕激素的陽性率為76%,故一般認為男性病人進行睪丸去勢或三苯氧胺治療會有較好的效果。有報道男性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的有效率可達到50%。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三苯氧胺的應用不僅使病人生存質量明顯改善,還可顯著提高存活率。